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甚至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那么事直至今日,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 一座用了4.2万吨钢材建起来的建筑,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它就是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 这座体育场耗资高达35亿元人民币,仅每年的维护费用就接近8000万元,很多人都怀疑,这么庞大的投入,最后会不会变成一个“烧钱无底洞”。 建成之初,鸟巢确实陷入了低谷,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它短时间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但随着热度退去,这座巨大的体育场也迅速冷清下来。 最初的定位是“奥运纪念场馆”,主要靠游客买票参观维持运营,刚开业那几年人流量很大,门票收入甚至超过故宫,成了北京最火的景点之一。 但问题很快暴露出来,光靠卖票根本养不活这座建筑,光电费、清洁费、设备保养等支出,每年都要上千万元。 四年下来,大型活动也才举办了六十多场,平均每月连两场都不到,那时候,鸟巢几乎成了“奥运后遗症”的代名词,与雅典、悉尼那些被荒废的奥运场馆没什么区别。 但运营方没有选择躺平,他们意识到,如果再靠游客打卡拍照的方式活下去,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于是,他们决定彻底改变思路,不再让鸟巢只是一个被动展示的地标,而是让它成为一个能主动创造体验的综合性场所。 他们推出了“屋顶漫步”“高空观景”等项目,让游客可以真正“走进”这座建筑,感受它的规模与设计,而不是单纯在外面拍照。 这些体验活动让鸟巢重新热闹起来,每年吸引游客超过300万人次,稳定带来了现金流。 接着大力开发演出和活动市场,鸟巢的空间巨大、交通便利、形象突出,这些优势让它成为演唱会和大型活动的首选。 周杰伦、五月天、张学友等顶级歌手都曾在这里开唱,一场演出租金动辄上百万元,而每场演唱会能吸引几万人到场。 同时,运营方开始探索更持久的收入方式——品牌授权和文创产品,鸟巢的形象已经成为北京乃至中国体育的象征。 他们把这个形象开发成系列文创商品,包括钥匙扣、模型、纪念币、运动装备等,品类超过700种,这部分业务后来占到鸟巢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成了新的“现金牛”。 到了2022年冬奥会,鸟巢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与2008年相比,这次只做了少量改造就完成了功能转换,节约了大量成本。 除了经济回报,鸟巢还留下了重要的技术成果,当年为了满足结构安全要求,中国工程团队自主研发了Q460高强度钢材,这项技术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和桥梁建设中,推动了国内钢铁工业的升级。 如今的鸟巢,早已不是单一的体育设施,而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核心区域,周边的“水立方”“奥林匹克塔”等建筑与它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圈,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 这里不仅有体育赛事,还有音乐节、灯光秀、冰雪嘉年华等活动,成了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从最初的被质疑“浪费”,到如今实现盈利、自我造血,它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期,它让外界看到,一个大型场馆并不一定要被奥运热潮的退潮淹没,只要找到正确的运营模式,就能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生命力。 参考信源:中国质量万里行——当年投资三十亿建造的鸟巢,是亏了还是赚了?
亲家母送了两只土鸡来,儿媳妇中午没在家。我便炖了一只,让女儿一家人来吃!给儿媳留
【9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