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杭州高家小姐出嫁了。她的嫁妆足足有36个条箱,婚宴上用了96000粒

别惹我的过去 2025-10-10 15:45:54

1936年,杭州高家小姐出嫁了。她的嫁妆足足有36个条箱,婚宴上用了96000粒桂花糖。洞房花烛夜,丈夫悄悄问她:“吃力吗?”她答:“不吃力,谢谢!” 高诵芬1918年出生在杭州高家,这个家族是南宋武烈王高琼的后代,在当地有高半城的名头,产业遍布城里。高家世代书香门第,从清末起就积累了不少财富和人脉。高诵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没进过正式学堂,但家里请老师教她读书识字。她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家里仆人成群,日常琐事都有人打理。高家花园是她的童年乐园,那里种满花木,家族成员来来往往,日子过得平静而讲究。高诵芬小时候赶上军阀混战,一家人逃到上海避难,那段经历让她见识了乱世的慌乱,但高家底子厚,很快又安定下来。 高诵芬14岁就被订了亲,男方叫徐定戡,是高父好友的外甥。徐定戡父母早亡,由叔叔婶婶拉扯大。高父觉得这孩子身世跟自己类似,有出息的潜力,就同意了。高母一开始反对,嫌男方家底薄,可好友上门求了好几次,高家夫妇就考察了徐定戡的文采和长相,觉得还行,才点头。高父对聘礼看得很淡,说嫁女儿不是卖女儿,不用徐家出什么东西。高家从那年起就开始攒嫁妆,东西分六类,包括家具衣物和首饰。高家还给徐定戡准备了文房用品和摆设,定做了12只大皮箱。这些准备花了好几年工夫,高家上下都忙活。 杭州习俗里,嫁女要备桂花糖,因为桂和贵同音,讨早生贵子的彩头。中产人家以上都这么办,高家自然更讲究。每年春秋两季,高家动员人手做糖,攒了四年才够数。1936年,高诵芬18岁出嫁,带了36条箱嫁妆和16000包桂花糖,总共96000粒。这婚礼在当地算得上大手笔,显示了高家的财力和对闺女的重视。宾客们蜂拥而上抢糖,高诵芬自己也分到一两百包。这些糖后来吃了好多年,连她孩子长到十几岁还有剩。 婚礼后,高诵芬和徐定戡开始了新生活,可没过多久,抗战就打响了。一家人先逃到上海,起初买了大洋房住着,有几十个房间,日子还过得去。后来因为要建医院,房子卖了,他们几经搬家,最后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住了几十年。高诵芬适应了这种变化,从大家闺秀变成操持家务的普通妇女。她和徐定戡生了四个儿子,夫妇俩互相扶持,日子虽苦但稳当。 晚年,高诵芬夫妇被儿子接到澳大利亚定居。那是1994年的事,在南澳的山区住下,环境安静。高诵芬闲下来开始看书,看到同代人的散文,就想把自己经历写下来。她口述,儿子徐家祯记录,花了五个月整理出32万字的《山居杂忆》。这书1999年出版,记录了从清末到改革开放的家族往事,高诵芬用平实的笔触讲了高家和徐家的变迁,成为了解旧杭州生活的窗口。 高诵芬的家族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命运。高家从清末起就涉足教育和实业,五叔祖高尔登是蒋介石的同学,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也和高家有交情。这些人脉让高家在乱世中多些依靠,但也逃不掉战争的冲击。高诵芬在书中提到幼时保姆的照顾和家族的规矩,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旧式大家庭的温暖和约束。她没上过学堂,却通过自学和生活积累了见识,写出的回忆录像一本活历史书。 徐定戡出身金洞桥徐家,这个家族在杭州也有名气。徐定戡靠叔婶养大,娶了高诵芬后,两人感情和睦。他在书中被描述为稳重的人,帮助高诵芬回忆细节。夫妇俩在上海的日子,从大房子到小屋,体现了时代变迁。高诵芬没抱怨这些变化,只是平淡记录,显示出她的韧性。 《山居杂忆》不光是高诵芬个人故事,还涉及杭州的风俗。比如大年初一塞橘子和荔枝的习俗,取吉利之意。这些小事让书接地气,读者能从中看到旧中国的日常生活。高诵芬写到仆人叶妈的忠心,她帮着洗衣讲故事,这些人物虽普通,却支撑起大家庭的运转。 高诵芬的婚礼是书中亮点,从订婚到出嫁,过程严谨。高家不收聘礼,强调门当户对,这在当时算开明。桂花糖的准备显示了高家的细致,市面上假糖多,高家自己做,确保品质。婚礼在绸业会馆办,宾客众多,这些都体现了高家的社会地位。 抗战后,高诵芬一家在上海安顿,经历了从富裕到简朴的转变。小屋生活虽挤,但一家人团结。高诵芬相夫教子,尽了本分。她晚年移居澳洲,适应新环境,继续记录往事。 高诵芬2005年去世,留下这部回忆录。书里没有大事件,只有日常琐碎,却让人回味。她的经历跨越百年,从民国到新时期,展示了中国人如何在变局中求存。

0 阅读:83
别惹我的过去

别惹我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