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拾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的第一个成果出现了。澳大利亚另一矿业巨头力拓公司,突然决定采用人民币结算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业务。 力拓此次突破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与宝钢集团签订的季度协议,首次约定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人民币铁矿石期货价格为基准,彻底绕开普氏能源资讯的美元定价体系。 更关键的是结算机制创新:采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连清算,交易时间从T+2缩短至T+0,使中国企业每年节省汇兑成本近30亿元。 这一转变直接冲击了必和必拓的防线。此前必和必拓坚持美元结算,导致其2025年第三季度对华销量下降18%,而力拓同期份额提升12%。这种此消彼长,迫使澳政府默许力拓的"叛变"行为。 力拓的转向源于残酷的市场现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国产铁矿石产量同比提升23%,对进口依赖度从82%降至71%。更致命的是,中国在非洲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投产,未来五年将形成年产1.2亿吨供应能力,足以替代半数澳矿进口。 财务压力更是迫在眉睫。力拓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净利润暴跌42%,净负债率升至36%。若失去中国市场,其投资190亿美元的西澳皮尔巴拉扩建项目将面临烂尾风险。这种生存危机,使力拓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对必和必拓的制裁展现出惊人效果。中国海关总署8月启动的"品质溯源行动",使必和必拓铁矿船在曹妃甸港平均滞留时间从3天延长至18天。更厉害的是金融手段,中国商业银行将必和必拓信用证评级从AAA下调至A+,导致其融资成本飙升200个基点。 这些措施形成立体打击网,生态环境部突然加严铁矿烧结粉尘排放标准,迫使必和必拓客户额外支付环保成本;国家税务总局对澳矿进口商展开"转移定价"调查,追缴五年间避税款额。这种多部门协同作战,彰显中国经济治理的系统性优势。 力拓弃用美元将引发羊群效应,巴西淡水河谷已启动人民币结算压力测试,南非昆巴铁矿计划在2026年前实现30%贸易量人民币结算。更深远的是定价权转移,中国作为全球70%铁矿石进口国,正在将市场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权。 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份额从2024年的3.5%跃升至2025年的6.8%,其中大宗商品贡献最大增量。这种趋势若持续,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可能在未来五年跌破50%心理关口。 堪培拉面临两难困境。若强行干预力拓决策,可能违反WTO规则;但放任自流,又将动摇美澳同盟根基。总理阿尔巴尼斯最终选择"技术性默许",财政部悄悄修改了《外汇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为人民币结算留下法律空间。 更棘手的是盟友压力。美国财长耶伦已致函澳方,警告"货币联盟裂痕将削弱西方制裁效力"。但西澳州长麦高恩公开表态支持力拓,称"就业比意识形态更重要",反映澳大利亚联邦与地方的利益分裂。 几内亚西芒杜项目成为中国破局关键。这个全球最大未开发铁矿由中国宏桥集团牵头,采用"资源换基建"模式:几内亚以矿权换取铁路港口建设。这种新模式正在非洲复制,中国已与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签署类似协议。 澳大利亚试图反击但收效甚微,澳方承诺向印度提供50亿美元贷款建设钢铁厂,但印度年进口量仅5000万吨,难以替代中国市场。这种替代市场的寻找困难,凸显中国买方垄断权的威力。 中国正在打造"去澳化"供应链。鞍钢集团投资印尼塔里阿布岛铁矿,2026年投产后将年产2000万吨高品位矿;包钢集团开发蒙古塔温陶勒盖矿,通过跨境铁路直供包头钢厂。这种多源化布局,使中国谈判筹码持续增加。 更聪明的是技术破局。中国钢企广泛应用的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使废钢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5%,减少对高品位澳矿依赖。这种技术革命,正在改变资源博弈的基础逻辑。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配套建设,CIPS二期接入62个国家和地区,处理能力达每日3000亿元;上海原油期货交易所推出铁矿人民币期权,为对冲风险提供工具。这种基础设施完善,使人民币结算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自觉。 更关键的是储备功能提升。俄罗斯央行已将人民币在外储中占比提至25%,沙特阿美正考虑接受人民币支付部分油款。这种"去美元化"联盟正在壮大,力拓决策可能成为临界点。 到2028年,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占比有望突破15%。中国计划推出铁矿人民币指数,与新加坡交易所的美元指数竞争定价权。这种金融博弈,将决定未来资源分配格局。 更深远的是数字人民币应用。中国人民银行已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未来可能推广至铁矿贸易。这种技术领先,将使中国在下一轮货币竞争中占得先机。 当力拓CEO石道成在上海自贸区签署首单人民币合约时,他不仅改变了一家企业的结算方式,更动摇了现代国际贸易的根基。这场看似平静的签约仪式,实则是百年变局的缩影——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正在重构,而资源与货币的重新匹配,将成为新时代最深刻的注脚。
矿石订单,中国一锤定音近日有一条重要新闻,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公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