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费未交齐,联合国被迫裁员25%,中国提新要求,美国仍欠账 今年联合国的日子有点苦,纽约总部的办公楼里一阵“财政飓风”呼啸而过,直接刮走了四分之一的维和人员和特派团代表,差不多1.4万人得打包走人。 这不是好莱坞大片,也不是谁在胡乱渲染,而是实打实发生在2025年的现实。 问题出在钱上,联合国的钱袋子一下子瘪了,背后的原因其实明摆着:最大头的两位“金主”——美国和中国,到现在都还没把2025年的会费交齐。 两个国家占了联合国常规预算的一半,这下账没到位,联合国也只能咬牙裁员。 表面看,中美都没交钱,但实际上,这锅可不是一起背的。中国这边,历年来都是四季度集中缴费,这是有章可循的流程。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早就讲明白了,这不是欠账,而是国内财政拨款的节奏使然。 新华社的报道也多次提过,中国不是说话不算数的主,到了时间点钱肯定到位,这跟“赖账”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其实中国这种“慢动作”也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既遵守规则,又用实际行动提醒联合国,钱不是万能的,规则和效率也得跟上。 反观美国就有点不一样了。自从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以后,美国会费这事基本成了老大难。 从2017年开始就不太按时交钱,特朗普政府以来直接按下暂停键,拜登那几年也没怎么补上,累计拖欠金额已经飙到28亿美元。 美国这不是偶尔忘了转账,而是长期把“欠钱”当成谈判筹码,指望用这点钱左右联合国的议程。 说白了,这种操作让联合国的财政体系天天上蹿下跳,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美国的“赖账”其实就是在用钱卡住多边体系的脖子,和中国的“程序性延迟”根本不是一回事。 对比之下,中国走的是流程,美国玩的是套路。中国每年都是按部就班,年底把钱交上,体现大国责任,美国却是想用“拖”字诀影响联合国,这种“战略性拖欠”让人看得一清二楚。 联合国这回裁员,直接把矛盾摆在台面上,也让大家分得清谁是真正的“金主”,谁是“拖延大师”。 钱没到位,联合国也不是傻等。中国这次更是提出了新要求,把“交钱”这事变成了推动改革的契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孙磊大使在联大第五委员会上开门见山,先给联合国支了三招。 第一,降本增效。中国直言不讳,要求联合国别一味烧钱,少搞点形式主义那一套,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孙大使说得明白,改革不是拖延工作的借口,联合国得真刀真枪地提高效率。 第二,加强监督和透明度。中国希望预算方案能更清晰,审计和问责得跟上,别让会员国的钱进了“糊涂账”。第三,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 中国强调,联合国秘书处的员工结构也该与时俱进,更多发展中国家应该有发言权。 这三点要求看着像是“砍价”,其实是把联合国的老毛病一针见血地指出来。钱花得不明不白,效率低,决策圈子太小,这些问题要是不改,联合国迟早还会碰上类似“财政飓风”。 其实,很多权威媒体分析过,中国提这些要求不是为了省钱,而是想让联合国更像个多边机构,别被少数大国牵着鼻子走。 中国自己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代表,给联合国提意见,也是为一大票“南方兄弟”发声。 要是真把中国的建议落到实处,联合国不光能摆脱对一两个“金主”的过度依赖,还能让更多国家觉得这个组织跟自己有关系,愿意一起出力、出钱。换句话说,联合国的命运不能总绑在某几个国家的钱包上。 现在,联合国走到这一步,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受到“被欠钱”的滋味,但这次裁员把问题放大了。美国的“赖账”让联合国财政捉襟见肘,内部效率低又让改革步履维艰。 裁员只能算权宜之计,根子上的毛病还得靠真改革来治。中国的建议,其实就是让联合国自己“瘦身健体”,学会过紧日子,把钱花得明明白白,同时让更多国家能参与到管理中来。 很多专家都说,这次危机也许能倒逼联合国下定决心,减少对美国会费的依赖。别总等着美国回心转意,改革才是出路。 美国国内政治气候变幻莫测,短时间内很难指望他们痛快交账。 联合国如果真能顶住压力,继续按照联合国宪章办事,积极追讨欠款,未必不能增强自身的独立性。毕竟,只有所有会员国都觉得这个平台不可替代,大家才会自觉履行义务。 其实,联合国现在就像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要么继续被个别大国牵着鼻子走,财政上捉襟见肘,步履蹒跚。 要么痛下决心来一场“刮骨疗毒”,提升效率,增强代表性,让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国这次的新要求,正好给联合国提供了一个改革窗口。联合国要想不被财政危机反复折腾,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拿出点真本事,让所有国家都看到它的价值。 全球都在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如果想继续当好多边主义的“旗手”,这回还真得动真格的。只有把效率、公正和代表性都提上来,才能让这个世界的多边平台真正活起来。 参考资料:外媒:因美国欠费,联合国将削减1/4维和人员 2025-10-09 18:41·环球网
中美会费未交齐,联合国被迫裁员25%,中国提新要求,美国仍欠账 今年联合国的日
飞天史说
2025-10-10 13:45:18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