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开国中将梁兴初在太原化工厂劳动改造,一次扫地被工人喊住:“梁师傅,我交给你一项任务。”他欣然答应,却不知他是“万岁军”军长,直到平反那天,大家才恍然大悟,这位“老梁头“竟是赫赫有名的战将。 2024年太原义井化工厂纪念馆里。展柜中一双旧布鞋静静躺着。鞋底纳着三十层棉布,鞋帮泛着洗旧的白。旁边的卡片写着:“1980年,赠梁兴初师傅”。来参观的老工人看到,总会驻足良久。 他们记得,这是当年张姐亲手做的。送给那个在厂里扫煤灰、修水泵的“老梁头”。 1973年秋,梁兴初第一次走进化工厂。身上的旧军装还沾着路途中的尘土。肺里的弹片隐隐作痛,他没吭声。分配到筛焦炭的岗位,他撸起袖子就干。一百二十斤的焦炭袋,他扛起来就走。 几天下来,手上的裂口渗着血。晚上回八平米宿舍,腰都直不起来。 任桂兰来的时候,带了个小药箱。厂里缺医生,她就在宿舍门口支起桌子。工人烫伤了,她用盐水仔细清洗。孩子发烧了,她守在床边直到退烧。 没人知道,她曾是部队里的军医。更没人知道,她丈夫是“万岁军”军长。 1974年冬,化工厂的水管冻裂了。零下十几度的天,水洒在地上结成冰。梁兴初蹲在水管旁,用棉袄裹住双手。一点点排查漏洞,再用旧棉布裹紧水管。 忙到半夜,水管终于通了。他冻得说不出话,却笑着朝工友点头。 有次厂里的机床坏了,老师傅们急得团团转。梁兴初凑过去,围着机床转了两圈。又趴在地上,听了听机器内部的声响。然后找来工具,敲敲打打半个钟头。 机床居然重新转了起来。工友们拍手叫好,他只说“运气好”。 1976年唐山大地震,太原也受了影响。厂里的防震棚搭得匆忙,缺衣少被。梁兴初把家里唯一的新棉被抱了出来。送给了带着两个孩子的年轻女工。 自己和任桂兰,裹着旧军大衣过夜。任桂兰心疼他,他却说“孩子更需要”。 1979年平反通知送来那天,厂里炸开了锅。厂领导念到“原38军军长梁兴初”时。曾经让他扫地的年轻工人,脸涨得通红。梁兴初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 “当年你交代的任务,我没干差吧?”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 1980年梁兴初要回北京,全厂工人来送行。有人提着鸡蛋,有人抱着挂面。张姐把新做的布鞋塞到他手里。“梁师傅,这鞋底厚,走路不磨脚。” 车开动时,梁兴初摇下车窗。看着熟悉的工友,这位硬汉眼圈红了。 回到北京后,梁兴初拒绝了组织安排的岗位。他说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每天和任桂兰一起整理战争年代的资料。任桂兰为核实一个地名,跑遍多个省市。寻访健在的老兵,记录下珍贵细节。 这一写,就是十六年。 2000年,回忆录终于出版。任桂兰把第一本放在梁兴初遗像前。倒了半杯他最爱喝的汾酒。“老梁,书稿完成了,你看看。”她絮絮叨叨说着,眼泪落在书页上。 2023年,93岁的任桂兰追随丈夫而去。子女将两人骨灰合葬,墓碑没有头衔。只刻着“梁兴初 任桂兰 夫妻”。如今,化工厂纪念馆里。还陈列着梁兴初用过的铁锹、修过的零件。 来参观的人,都会听讲解员说起“老梁头”的故事。知道这个曾在煤灰里劳作的老人。是当年让美军闻风丧胆的“万岁军”军长。 参考资料:学习时报——被誉为“万岁军军长”的梁兴初中将
1982年,离休的梁兴初来到广州,受到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与政委王猛的热情接待。
【5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