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berg)近期因参与向加沙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船队行动,被以色列军方扣押并引发国际关注。根据多方信源,通贝里确实通过瑞典外交官和获释同伴的证词,间接承认了在拘留期间遭受虐待的情况。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通贝里的指控与间接承认 1. 恶劣的拘留条件 瑞典外交部官员在探访通贝里后,通过电子邮件向其亲友透露,她被关押在布满臭虫的牢房中,食物和水严重不足,导致脱水和皮疹。通贝里本人向瑞典官员描述了“长时间坐在坚硬地面”“通风系统关闭导致高温”等细节。这些内容虽非直接公开声明,但通过外交渠道的转述,可视为她对虐待行为的确认。 2. 强迫拍照与公开羞辱 另一名被拘留者向瑞典使馆证实,曾目睹通贝里“被强迫举着以色列国旗拍照”。土耳其活动人士埃尔辛·切利克(Ersin Çelik)更声称,他亲眼看到以色列士兵“揪着通贝里的头发拖拽、殴打,并强迫她亲吻以色列国旗”。意大利记者洛伦佐·阿戈斯蒂诺(Lorenzo D'Agostino)则描述,通贝里被裹上以色列国旗“像战利品一样游行示众”。尽管通贝里本人未直接回应这些具体指控,但瑞典外交官的信件和同伴证词形成了交叉印证。 二、以色列的否认与矛盾回应 1. 官方驳斥与法律争议 以色列外交部通过社交媒体X平台多次否认指控,称其为“无耻谎言”,并强调所有被拘留者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以方声称通贝里拒绝加速驱逐程序,因此延长拘留时间,但未提供证据支持这一说法。此外,以色列军方拦截船队的行为被指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公海航行自由的规定,而其对民用船只的武力登船和扣押也引发国际法层面的争议。 2. 极右翼官员的表态 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Itamar Ben-Gvir)的言论加剧了矛盾。他公开表示“自豪”将船队成员视为“恐怖主义支持者”,并声称“任何支持恐怖主义的人都应得到恐怖分子的待遇”。这种强硬立场与外交部的官方否认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以色列内部对事件的分歧。 三、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后续影响 1. 广泛谴责与抗议 通贝里的遭遇引发多国声讨。意大利爆发全国性总罢工支持船队,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召回驻以大使或提出严正交涉。国际刑事法院(ICC)检察官卡里姆·汗(Karim Khan)已宣布将调查以色列的行为是否构成战争罪。 2. 人道主义危机的焦点转移 事件使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困境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焦点。通贝里在被驱逐后抵达希腊时发表声明,呼吁关注加沙正在发生的“种族灭绝”,并批评各国政府“未能履行国际法义务”。尽管以方称物资可通过“合法渠道”进入加沙,但船队组织者指出,以色列的审批流程长达数月,导致实际援助难以抵达急需人群。 四、事件的深层背景与争议 1. 加沙封锁与国际援助的博弈 以色列自2007年起对加沙实施海上封锁,以阻止武器流入哈马斯控制区。此次“全球坚韧船队”(Global Sumud Flotilla)试图突破封锁,被以方视为“挑衅行为”。然而,船队仅携带医疗物资和食品,其人道主义性质引发对以色列封锁合法性的质疑。 2. 通贝里的角色转变 从气候活动家到人权议题参与者,通贝里的行动引发对其政治立场的讨论。以色列外交部曾指责她穿着带有巴解组织(PLO)标志的T恤,暗示其支持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对此,通贝里回应称,她关注的是“人道主义危机本身,而非政治标签”。 五、结论 综合现有信息,通贝里虽未通过公开演讲或社交媒体直接承认“被虐待”,但其通过瑞典外交渠道传递的证词,以及同伴对具体虐待行为的描述,已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色列的否认缺乏实质性证据支持,而极右翼官员的表态进一步削弱了其公信力。事件不仅暴露了加沙封锁的人道后果,也凸显了国际社会在处理以巴冲突时的立场分化。随着国际刑事法院调查的推进,这一事件或将对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和未来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德媒表示,这一次对美博弈,我们“失算了”!德媒声称,北京在这一轮冲突中很可能没有
【351评论】【1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