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对明瑞的死异常愤怒。除了把见死不救的参赞大臣额尔登额凌迟处死,副将谭五格斩首外。推荐额尔登额的富德被下狱,额尔登额的父亲被免职监禁,额尔登额的叔叔、兄弟、侄子等都被发配伊犁。可见明瑞的死对乾隆刺激有多大。 明瑞,他不是一般的将领,而是乾隆亲自挑选、亲自提拔的“心腹干将”。乾隆对明瑞的信任和器重,甚至超过了同时期不少王公大臣。 明瑞出身满洲世家,曾在平定大小金川、镇压苗疆叛乱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尤其擅长在险恶环境中指挥战斗,是乾隆推行“十全武功”过程中重要的一枚棋子。 他的死并非战场上的意外,而是在生死关头无人援手,被迫孤军奋战后阵亡,这对乾隆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 在乾隆看来,明瑞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自家人的冷漠和无能。额尔登额作为参赞大臣,本应担负起协同作战、支援前线的职责,却在明瑞陷入险境时袖手旁观。 乾隆查明情况后,直接下令将其凌迟处死,这种极刑在清朝已属罕见,足见乾隆的愤怒不是一般的“震怒”,而是彻底失望之后的全面清算。 副将谭五格也没能幸免,斩首问罪,显示出乾隆对“军中不战而败”的零容忍态度。 但乾隆的怒火并未止步于此。他并未将问题草率归咎于前线指挥失当,而是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不仅审视前线状况,更将额尔登额的推荐人富德一同问罪,此举展现出追根溯源的严谨态度。 富德曾任两广总督,是朝中重量级人物,曾多次得到乾隆褒奖。按理说,像他这种资深大员,哪怕推荐出了问题,也不至于被下狱。 但乾隆这次痛下杀手,显然是想通过“问责到底”来整肃朝纲。这种处理方式,其实已经脱离了“追责”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政治上的震慑行动。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额尔登额的整个家族都没能幸免。他的父亲被免职监禁,叔叔、兄弟、侄子等相继被发配伊犁。 这不是单纯的株连,而是一种制度性的清洗。乾隆想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战时懈怠、失职、冷漠、不忠,哪怕是间接参与,也要付出代价。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乾隆对军队风气、官场伦理的深度焦虑。乾隆年间虽号称“盛世”,但边疆战事频繁,朝中浮华之风渐起,忠诚、服从、责任这些核心价值正在被逐渐侵蚀。 明瑞的死,是一次警钟。乾隆并非单纯在为一位将领申冤,而是借此机会揭开了清中期政治生态中的一块伤疤。 他通过这次处理,释放出一种强烈的信号:皇帝可以容忍失败,但不能容忍懒政、尸位素餐和对忠臣的背弃。 特别是在边疆战事频发、军队士气至关重要的背景下,任何一点点的冷漠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明瑞之死如果被轻描淡写地处理,将极大地伤害忠将之心,动摇军队根基。 也正因如此,乾隆没有选择“息事宁人”,而是采用最强硬、最令人震撼的方式来回应这场悲剧。他要的不只是惩罚,而是清算背后的制度漏洞,重建军中秩序。 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有些过激,但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却极具现实意义。乾隆六十年执政,擅长通过个案推动体制调整,这次的处理,或许正是他维系“十全武功”光环的重要一环。 乾隆的愤怒,不只是因为明瑞的死,更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苦心经营的体系出现了裂缝。而他能做的,就是用极端的方式快速补牢,哪怕代价是一个家族的覆灭。
乾隆对明瑞的死异常愤怒。除了把见死不救的参赞大臣额尔登额凌迟处死,副将谭五格斩首
沈言论世界
2025-10-09 11:47:0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