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几万中国人去非洲,为何去了就不想回来?非洲姑娘说出原因。据说,每年都有好几万中国人去往非洲,其中还有不少人去了就不愿意回来了,为什么会这样,非洲姑娘有话要说,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坦桑尼亚姑娘阿依莎就常跟人说:“中国丈夫有三宝:懂技术、肯干活、守信用,在这里他们能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话其实点透了关键,很多中国人在国内可能只是不起眼的小技工、普通职员,可到了非洲,身上的本事突然就变得特别 “值钱”。 就像有个叫陈大教的中国人,在国内只是做售后的技术支持,每天重复一样的活儿,干了好几年也没起色,可到了加纳发现,当地农村经常整月停电,好的太阳能设备根本买不到,村民花大价钱买的劣质货用几天就坏。他带着国内的太阳能技术留了下来,从租漏水的仓库当车间开始,慢慢帮好几万个家庭用上了稳定的电,还教会当地青年学技术,现在连偏远学校的孩子都能用上热水了。 正因为在这儿手艺这么吃香,中国人的职业路一下子就宽了。浙江有家集团在尼日利亚开厂,国内月薪五千的技工到了那儿能当技术总监,住上带院子的房子,出门还有代步车,这在国内想都不敢想。 湖北有个学商务英语的小伙子,在国内找工作觉得没奔头,到非洲做海外销售,不仅月薪能拿到一万多,公司还专门培训他,连当地语言都帮着学,现在他说起未来满眼都是劲儿。非洲姑娘玛莎跟着中国师傅学调试发电系统,工资翻了三倍,她总说:“中国人不是来赚了钱就走,是真教我们自己赚钱的本事。” 这种被需要、能成长的感觉,比啥都让人踏实。 职业上顺了,日子自然过得比国内松快。国内大城市里,早上挤地铁、晚上加夜班,三十多岁就担心被淘汰,可在非洲很多地方,下午三点半就能下班,大家都重视家庭时间,反而做事效率更高。更实在的是生活成本低,中资企业的技工月薪普遍过万,公司还包吃包住,请个靠谱的保姆每月才五百块。 在赞比亚,花国内租小单间的钱,能租到带花园的大别墅,晚上躺在露台看星星,比在国内挤出租屋舒服多了。河北有个老板在非洲做日化生意,成本五块的洗发水卖二十块还经常断货,这种利润空间在国内根本找不到。 日子舒服了,不少人慢慢就在当地扎下根,甚至组建了家庭。河南的程小建在安哥拉工作时,经人介绍认识了当地姑娘明嘎,明嘎家里穷,没读过书,跟着程小建后不仅住上了安稳房子,还用上了电灯空调,后来跟着丈夫回中国农村,学会了中文和农活,全家过得挺和睦。 老吴在坦桑尼亚开农机维修店,不仅教当地男人修拖拉机,还教女人做红烧肉,全村人都敬他,他的非洲妻子说:“在这里过日子,心里亮堂,比在国内挤着舒服。” 这种跨越国界的牵挂,自然让人舍不得走。 其实最让人留恋的,还是那份被尊重的温暖。乌干达老人提起中国人就竖大拇指,说修的铁路让孩子上学不用走两小时山路,中国医生送来的疫苗再也没让村里人死于疟疾。陈大教在加纳资金周转不开时,老客户主动预付几十万货款,说 “中国人的东西,我们信得过”。医疗志愿者张琳用国产药治好疟疾患儿,村民围着诊所喊 “China China”。这种不分国界的信任,比赚钱更让人暖心。 现在中非贸易越来越红火,2025 年前五个月就快到一万亿了,这背后都是中国人在非洲种的树、铺的路、建的电站。非洲姑娘阿米娜问过中国师傅为啥不走,师傅指着远处的光伏电站和在建的学校说:“我们种的树,果子能让中国人和非洲人一起吃。” 说到底,不是非洲有多完美,而是这里让普通人的本事有地方用,努力能有回报,日子过得有温度,这样的地方,自然让人不想离开。
一个扎心的事实,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非洲的人口增长最迅猛,但是
【3评论】【2点赞】
我是熙熙
中国每年流失的人口有这么多吗?好几万一年?那咋觉得景区还那么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