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

史之春 2025-09-29 21:37:01

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打他们。一次都没有。反倒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想把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   这位教授的话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历史上从未主动跨海侵略他国,而美国却频繁在他国挑起战火。这种差异背后,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基因和国家战略。   中国自古崇尚"和为贵",郑和下西洋带去的是丝绸瓷器而非枪炮;而美国自建国以来,平均每15年就卷入一场战争,从越南到伊拉克,战火几乎烧遍了全球。这种对比就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与一位好斗的拳击手,性格决定命运,国家亦然。   美国发动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美元、美军和科技为核心的霸权体系,而战争正是维护这个体系最直接的手段。当某个国家挑战美元地位时,美国就发动金融战;当某个地区威胁美国利益时,美军就登场。   伊拉克战争表面上是反恐,实则是为了控制石油美元;科索沃战争打着人权旗号,实则是为了削弱欧元。这种"以战养霸"的模式,让美国尝到了甜头,也养成了依赖。   经济因素是美国好战的重要推手。军火商、石油巨头和华尔街银行家组成了庞大的"战争利益集团",他们通过游说政客、资助智库,不断制造战争需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2024年财报显示,其海外军售收入同比增长23%,其中亚太地区占比达41%。这种"战争经济"模式,让美国陷入"制造敌人-发动战争-大发横财"的恶性循环。就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战争机器,美国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敌人"来维持运转。   地缘政治考量也是美国频繁动武的原因。美国奉行"离岸平衡手"策略,不允许欧亚大陆出现一个主导性力量。当欧洲试图一体化时,美国就挑起科索沃战争;当中国崛起时,美国就搞亚太再平衡。这种"制衡战略"的本质,是通过制造地区紧张来维持美国的主导地位。就像一位精明的棋手,美国总在别人家门口落子,却从不允许别人在自己后院下棋。   相比之下,中国的战略传统截然不同。从汉代的"和亲政策"到明代的"海禁",中国历史上更倾向于防御性战略。这种差异源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根本不同:中国追求的是"天下大同",而美国信奉的是"零和博弈"。就像一位老农精心耕作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去抢夺别人的庄稼,中国更注重自身发展而非对外扩张。   当前国际局势下,美国的军事策略正在遭遇挑战。中国军力的快速发展,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逐渐缩小。美国不得不调整策略,从直接军事干预转向"代理人战争"和"混合战争"。但这种转变并未改变其好战本质,只是换了个更隐蔽的方式。就像一位拳击手发现正面打不过对手,开始改用阴招,但骨子里的攻击性从未改变。   美国教授的话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戳破了美国"民主卫士"的伪装,揭露了其"战争机器"的本质。两千年历史证明,中国从未主动侵略他国;而美国短短两百多年历史,却写满了战争与干涉。这种对比不是偶然,而是不同文明路径的必然结果。当世界越来越看清这一点时,美国那套"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就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