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

梦里水乡谣轻 2025-10-09 11:20:40

1941年,一个战士在炸日军碉堡时,把炸药包放错了位置,引爆后日军碉堡完好无损,副团长正要发火,却发现,日军的枪声停了! 这故事的主角,一位是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4支队2团副团长的王凤麟,另一位是爆破手刘厥兰。 先说说王凤麟,这位副团长可不是一般人。他早年在苏联顶级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留过学,专攻的就是爆破。让他来指挥炸碉堡,那绝对是专业对口,杀鸡用牛刀了。 再看这次的目标——徐家楼据点。这据点里最难啃的就是一个“洋灰”造的大碉堡。有多硬呢?内外都是混凝土,中间还夹了30厘米厚的碎石层,专门防炮弹。鬼子也精明,为了防止你派人摸上来放炸药,碉堡四周还修了一圈围墙,高处设了观察哨,探照灯一开,几百米外一只耗子都别想溜过去。 王凤麟为了这次行动,做了大量的侦察,连碉堡的“地基薄弱处”都给摸清了。他的计划很精确:让爆破手把几十斤的炸药,不多不少,正好送到那个点上,保证把整个碉堡送上天。 执行这个艰巨任务的,就是刘厥兰。他没留过洋,但有的是实践经验。参军前,他是个矿工,天天跟炸药打交道。参军后,王凤麟看他是个好苗子,就把自己学院里学的理论知识倾囊相授。刘厥兰也爱钻研,很快就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成了团里的头号爆破专家。 所以你看,专业总指挥、王牌爆破手、周密的计划,这配置,怎么看都是十拿稳的。但战场嘛,最不缺的就是意外。 行动当晚,王凤麟带着队伍刚潜伏好,鬼子的探照灯就扫了过来,暴露了! 王凤麟当机立断,下令提前进攻。战士们立刻推出了早就备好的“土坦克”。这可是我们当时应对日军“囚笼政策”的土发明。说白了,就是一张大木桌子,四周钉上木板,外面裹上好几层浸湿的棉被用来防弹,底下安上轮子,爆破手躲在里面推着走。 这招以前屡试不爽,但这次碰上了硬茬。徐家楼据点的日军火力太猛,重机枪子弹跟泼水一样打过来,很快就把“土坦克”打散了架。 第一套方案失败!王凤麟马上变招,让主力部队正面强攻,吸引碉堡里的火力。他给刘厥兰使了个眼色,让他带着炸药包,趁着夜色掩护,匍匐前进,从侧面摸过去。 刘厥兰猫着腰,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一点点往前蹭。眼看就要接近碉堡的围墙了,突然,一颗照明弹“咻”地一下窜上天,把四周照得跟白天一样。 刘厥兰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唯一的念头就是不能被发现。他想都没想,一头扎进了旁边冰冷刺骨的河水里。鬼子用的“十式照明弹”,一颗就能亮25秒以上,他们还不停地打。刘厥兰在水里冻得浑身发抖,牙齿打颤,感觉自己快要变成冰雕了。 好不容易等照明弹停了,他才从水里爬出来,摸到围墙边。按照原计划,他得翻过这道墙,把炸药包放到碉堡的地基处。可这时候的他,浑身湿透,冻得手脚都不听使唤了,别说翻墙,站着都费劲。 时间不等人,远处的日军援兵脚步声已经隐约传来。刘厥兰急得满头大汗,围着墙根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缺口。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把炸药包往围墙的一个角落里一塞,点燃导火索,然后扭头就跑。 “轰!”一声巨响。王凤麟在望远镜里看得清清楚楚,炸药只在围墙上开了个口子,碉堡本身,毫发无损。 他当时那个火啊,正要冲着跑回来的刘厥兰发作,却突然愣住了。 碉堡里的机枪,怎么哑火了? 王凤麟满心疑惑,带着几个胆大的战士,小心翼翼地从炸开的缺口摸了进去。碉堡里死一般寂静,手电筒光一照,所有人都惊呆了:里面的鬼子和伪军,横七竖八地倒了一地,一个个双眼紧闭,不省人事。 没死,但是都被震晕了! 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经过研究和复盘,王凤麟这位科班出身的专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刘厥兰那个“放错了位置”的炸药包,引发了一场物理学上的奇迹。 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让我军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对付坚固工事的战术——“冲击波爆破法”。从此,炸碉堡不再只有一个“炸毁”的选项,还可以选择“震晕”。这种方法不仅节省炸药,还能抓活口,缴获完整的武器装备。 一次看似失败的爆破,一个无心之举,竟然为我军的爆破技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聊到这,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故事很“爽”,像开了挂一样。但我们必须记住,真实的历史远比故事沉重。 这次“歪打正着”之后,王凤麟和他的学生们将“冲击波爆破法”发扬光大,接连端掉了日军的许多据点。然而,战争是残酷的。这位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的爆破天才,后来在一次爆破中不幸负伤,失去了手臂。1942年,在马鞍山战斗中,王凤麟壮烈牺牲。 而他的另一位高徒,爆破专家王立训,也没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牺牲在1945年8月3日的黎明前。 故事的主角刘厥兰,这位从矿井里走出来的爆破手,幸运地活到了战后。但他同样满身伤痕,身体状况已无法继续留在部队,于1950年转业到了吉林辽源煤矿,回到了他最初熟悉的地方。

0 阅读:2
梦里水乡谣轻

梦里水乡谣轻

梦里水乡谣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