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宣布了! 10月7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的一则通报让人心头一紧:当天凌晨,一架乌军无人机闯入新沃罗涅日核电站区域,被拦截压制后径直撞上运行机组的冷却塔,爆炸后在塔体留下了清晰的黑色痕迹。 更让人揪心的是,黑烟刚冒起来,方圆 200 公里居民的手机就集体响起辐射警报,这声音与其说是警报,不如说是给所有人敲了一记响钟 —— 核灾难离普通人从来没有这么近过。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撞了个冷却塔,又没炸到反应堆,至于这么紧张?这话可就太外行了。冷却塔这东西看着像个没用的大烟囱,实则是核电站的 “降温心脏”,靠水蒸发带走机组运行产生的巨量热量,相当于给核反应堆装了个巨型空调。 新沃罗涅日核电站可不是小作坊,总装机容量 2556 兆瓦,袭击发生时还有 3 个机组在正常运转,这些运行中的机组每分每秒都在产生足以熔化燃料棒的热量。 要是这 “空调” 被彻底炸坏,冷却系统跟不上,反应堆温度一旦失控,后续的连锁反应可不是闹着玩的 —— 燃料棒熔化、安全壳破裂,辐射物质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往外窜,到时候再谈 “辐射值正常” 可就晚了。 只要稍微回想一下 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就知道这种 “试探” 有多致命。那座同样位于前苏联境内的核电站,出事的 4 号机组和新沃罗涅日的机组同属第二代核电技术,当年就是因为操作失误加上安全系统缺失,反应堆功率瞬间飙到正常值的 10 倍,200 吨重的水泥保护屏直接被掀飞。 爆炸后释放的辐射剂量相当于 500 颗广岛原子弹,不仅当场造成 31 人死亡,后续十几年里,周边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了近 30 倍,超过 27 万人被列入辐射受害者名单,连远在几千公里外的欧洲国家都检测到了放射性沉降物。 如今切尔诺贝利周边 2600 平方公里的区域还是无人区,几十年过去,那里的土壤和水源里的辐射值依旧高得吓人,随便捡起一块石墨碎片,辐射剂量都能超过安全标准的上万倍。 新沃罗涅日这次虽然没炸到反应堆,但无人机撞击的位置就在运行机组旁边,这种距离上的 “幸运”,下次可未必能碰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可不是乌军第一次拿核电站下手。今年 8 月 11 日,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冷却塔就遭过无人机的两次袭击,虽然当时机组处于冷停堆状态,没造成核泄漏,但冷却塔内部被彻底烧毁,修复得花上不少时间。 要知道,扎波罗热核电站是欧洲最大的核电站,一旦在运行状态下遭袭,后果比切尔诺贝利只会更严重。 而新沃罗涅日核电站的位置更关键,它位于俄罗斯西部,距离乌克兰边境不算远,周边 200 公里范围内住着数百万居民,一旦发生核泄漏,这些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撤离,辐射云会随着风向扩散,波及的范围可能覆盖大半个东欧。 俄方虽然赶紧澄清 “辐射值正常”,但这种澄清更像是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却掩盖不了防御系统被突破的事实 —— 连核电站这种级别的要害都能被无人机闯进来,谁能保证下次袭击不会精准命中反应堆? 从技术层面看,核电站的安全壳确实能抵御一定程度的冲击,但那是针对常规意外设计的,可不是为无人机袭击准备的。切尔诺贝利事故里,就是因为石墨沸水反应堆没有完整的安全壳,才让辐射物质毫无阻拦地泄漏出去。 现在的核电站虽然加装了更坚固的安全壳,但要是无人机携带的炸药威力足够大,或者直接撞击安全壳的薄弱部位,照样可能造成破损。 更要命的是,核安全是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哪怕只是冷却塔受损导致冷却效率下降,也可能引发机组降负荷甚至紧急停堆,而紧急停堆过程中一旦出现操作失误,就可能触发新的风险,这就像多米诺骨牌,第一块倒下了,后面的谁也挡不住。 再看看乌军使用的无人机,虽然没公开具体型号,但能突破核电站防御圈,说明它要么飞得足够低避开雷达,要么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之前乌军袭击俄罗斯阿尔马维尔市的雷达站时,用的大型自杀式无人机就成功炸开了雷达楼体,可见其毁伤能力不容小觑。 这次用来撞冷却塔的无人机要是换个目标,比如反应堆的燃料储存池,后果不堪设想 —— 燃料池里存放着大量用过的核燃料,一旦池水泄漏蒸发,释放的辐射量可能比反应堆爆炸还多。 国际原子能机构早就警告过,针对核电站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可能引发核灾难,但显然这话没能拦住某些人在危险边缘反复横跳。
俄罗斯宣布了! 10月7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的一则通报让人心头一紧:当天
山河又月明
2025-10-09 10:54:07
0
阅读:57
Alix
美国非要给俄罗斯一个核打击北约的理由!掏空欧洲的资本!就只能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