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错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10月8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德媒表示,某项科研获得突破几十年之后,往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 现在中国搞科研的这股劲儿根本停不下来。2024年,国内给科研砸的钱超过了三万六千亿,连年增长,走到哪都能看到实验室里一批批年轻脸,设备新得反光。 有钱有条件,科研自然走得快。当别的国家还在精打细算的时候,中国不少城市,一年光科研的投入,就顶得上人家一座小城市的总经济。 论文这块,中国人也豁出来了,2024年在G20国家中,论文产量一下子就冲到了第一名,差不多有九十万篇。 有人总说论文多不代表厉害,可一看那些全球最有分量的顶级自然科学和医学期刊,中国也开始渐渐赶超美国。 科学家写的这些文章,不只是摆在图书馆吃灰,还是全球学者频繁找来参考的“真家伙”。但中国的进步可不只是堆数字这么简单,更厉害的是科技成果已经渗透到欧洲人的生活。 德国的宝马、戴姆勒等大汽车厂,用上的中国制造动力电池,连当地工厂都被拉动起来,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西班牙的太阳能电厂,全用的中国产太阳能板,负责人亲口说很管用。 再往大了看,这次巴黎奥运会,各类无人机秀、清晰流畅的直播,背后都能看到中国公司的影子。可以说,中国科技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欧洲人真正在用、老百姓真能体验到的。 其实这么一圈看下来就明白了,诺贝尔奖确实有它自己的节奏,有时科学家研究几十年才会被认可,不及时表彰,是常有的事。 就像屠呦呦的青蒿素,救了无数人,诺奖还是慢了好几年才跟上脚步。中国现在虽然获奖不多,但只要步子不停,一大批科学家结果子的时候或许就在几十年后。 而且这不只是国家堆钱堆出来的气势,更多是一代代科研人拼了命的结果。论投入,论产出,论技术,中国已经让那些只会统计诺奖数量的人有些看不懂了。 论文数冲到头,质量压过美国,世界各地都在买中国技术,这些都是被摆在明面上的实力。 欧洲不少国家其实已经改了思路,主动派团队过来学中国的经验和工艺。 看着中国这几年科研大爆发,再想想过去总是美国一家独秀的时代,变化已经摆在那。奖项只是阶段性“认证”,但生活里、工厂里、屏幕里的中国科技,比奖项本身更有说服力。 真实的中国科研,就是把资金、人才、成果一环一环连起来,让结果一步步站在国际舞台上。 未来谁拿奖、拿多少奖,只能等时间给出答案,但中国已经让世界知道,只靠奖章评判科研,真的太片面。这才是真正值得被关注的中国力量。
中国已经开始战略反攻!最近,好几件事凑在一块儿,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不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