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错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10月8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德媒表示,某项科研获得突破几十年之后,往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 就像屠呦呦女士 2015 年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研究的青蒿素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拯救了千万人,只是到后来才被诺奖委员会认可。所以现在中国诺奖少,不代表现在的科研不行,反而可能说明,几十年后,中国会有一大批科学家站在诺奖领奖台上。 而且德媒说了,不管是科研的 “量” 还是 “质”,中国现在都已经超过美国了。先看数量,2024 年的时候,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发表了将近 90 万篇科学论文,在 G20 所有国家里排第一。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 G20 里都是世界上经济和科技实力强的国家,中国能在论文数量上拔得头筹,说明科研人员的产出特别高。 光说数量还不够,紧接着得看质量。有人可能会说论文多不代表好,但统计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150 种自然科学和医学期刊,中国在这些顶级期刊上的相关指数也已经超过美国了。 这些顶级期刊可是科研界的 “金字招牌”,能在上面发表文章,说明研究成果得到了全球同行的认可,这可不是随便凑数能做到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据也说了,2024 年中国的热点论文有 2071 篇,占世界总量的 48.4%,稳居世界第一,这些都是最近被全球科学家频繁引用的好论文。 中国能追上美国,不是凭空来的,因为国家在科研上砸了真金白银。国家统计局 2024 年的报告显示,全国科研经费花了 36326.8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8.9%,占 GDP 的比例达到 2.69%。钱花得多,就能吸引更多科研人员,也能买更先进的设备,自然就能出更多好成果。 像广东、江苏这些地方,一年的科研经费都超过 4500 亿元,相当于很多个小城市一年的 GDP 了。 除了论文写得好,中国科研的真本事还体现在实际应用上,现在欧洲好多国家都在学中国的技术。就说德国吧,宁德时代在当地建的电池工厂已经开始供货了,宝马、戴姆勒这些德国大牌车企都在用中国的电池,这个工厂还给当地提供了 2000 个工作岗位。 西班牙的太阳能发电厂里,150 万块太阳能电池板全是中国产的,当地负责人都说特别符合他们的需求。 巴黎奥运会大家都看了吧?开幕式上那 1100 架无人机组成的奥运五环,就是中国企业高巨创新弄的,飞得又准又好看。 还有奥运会的直播信号,超过三分之二都是靠阿里云分发的,既清晰又省成本,连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的官员都夸中国技术厉害。这些都不是纸上谈兵,是实实在在让欧洲人感受到的中国实力。 德媒还说,中国正在快速追赶美国,其实现在好多领域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了。以前大家总觉得美国是科研霸主,但现在中国从论文数量到成果质量,从研发投入到实际应用,都在步步紧逼。 诺奖的数量没跟上,只是因为时间还没到,毕竟科研成果的价值需要时间来验证,诺奖的评选也需要时间来沉淀。 在我看来,德媒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咱们不用盯着诺奖急,毕竟好东西不怕等,就像当年青蒿素的价值被认可用了几十年一样。现在中国科研的进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欧洲国家都来学咱们的技术,这就是最直接的肯定。 不过话说回来,你觉得中国现在的科研实力真的超过美国了吗?未来会有更多中国科学家拿诺奖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199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本应发给中国科学家周芷,结果却颁给了与周芷合作的美国教
【5评论】【4点赞】
zhanghegang
小编你要弄清楚啊!诺奖是授给在基础理论上有卓越创见的人的而不是表彰应用技术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