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上最让人窝火的谜:蒋介石手握百万大军,为啥抗日打得这么憋屈? 蒋介石打心底里把共产党当成最大的敌人。 “九一八事变”东北都让人占了,他不着急对付日本,反倒喊出“攘外必先安内”,一门心思先收拾共产党。 东北军看着家乡被日本人占了,想打却被他压着,张学良后来发动西安事变,全是被他逼到绝路才做的。 他总说共产党是“心腹之患”,日本人只是“皮肤之疾”,这想法简直荒唐。 日本人都快打进家门了,他还在盘算怎么先把自家人搞垮,根本没把抗日当成最要紧的事。 淞沪会战打得最惨的时候,前线士兵拼着命抵抗,他却留着精锐部队不肯投入。 他怕把精锐打光了,日后没能力压制共产党,连国家存亡都要给自家权力让路。 国民党军队里派系多得数不清,中央军、桂军、川军、滇军各有各的山头。 蒋介石只信自己的中央军,对地方军从来没真正信任过。 抗日的时候,他总让地方军冲在最前面,中央军躲在后面观望。 台儿庄战役打得惨烈,是李宗仁的桂军拿命拼出来的,蒋介石的中央军没怎么出力。 淞沪会战里,川军、湘军将士穿着单衣、拿着旧枪往前冲,中央军的精锐却在后方按兵不动。 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精:地方军打光了,自己的中央军势力就没人能威胁,以后更好掌控全国。 徐州会战期间,桂军在台儿庄血都快流干了,蒋介石的中央军就在远处看着,不肯派兵支援。 地方军将士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他在后方算计怎么保存自己的实力,一点不顾国家安危。 蒋介石还对国际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九一八事变”后,他觉得国际联盟能出面管这事,帮中国把东北要回来。 结果国际联盟只是开了几次会,没拿出任何实际行动,东北就这么白白丢了。 淞沪会战的时候,他又盼着英美两国能出面调停,让日本撤军。 可英美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管中国的死活,最后上海还是沦陷了,中国军队损失惨重。 他提出的“以空间换时间”战略,说穿了就是靠丢国土来拖延战争。 这战略完全被动,日军一路推进,无数百姓被迫离开家乡,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 多少村庄被烧,多少人死于战火,他没怎么考虑过百姓的苦难,只想着用国土换自己备战的时间。 而且这战略没配套的动员百姓、组织抵抗的措施,只是一味撤退,让日军更容易占领中国土地。 他对日本的侵略还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日本不会把事做绝,说不定打一阵子就会停手。 这种侥幸心理让他在抗战初期没做充分准备,军队缺乏统一指挥,打起仗来一盘散沙。 有些国民党将领看出了他的私心,不愿全力抗日,导致不少战役明明能打赢,最后却惨败。 他还把精力放在打压异己上,对那些不服从自己的国民党将领,要么夺权要么排挤。 抗日最关键的时候,他不想着团结一切力量,反而搞内部倾轧,削弱了抗日的整体实力。 南京保卫战的时候,他没制定明确的防御计划,也没安排好撤退路线。 最后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几十万百姓和士兵惨死,这跟他的指挥失误脱不了关系。 他还偷偷跟日本有过接触,想通过和谈减少损失,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幸好当时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他的和谈计划没做成,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蒋介石的种种做法,不是没能力抗日,而是把个人权力和党派利益放在了国家前面。 他的私心和算计,让抗战走了很多弯路,也让无数将士和百姓白白付出了生命。 直到后来国共合作全面展开,全国上下一心抗日,才慢慢扭转了战局。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危难之际,只有放下私心、团结一心,才能真正抵御外敌。
抗战史上最让人窝火的谜:蒋介石手握百万大军,为啥抗日打得这么憋屈? 蒋介石打
花辞簪
2025-10-08 17:43:10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