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吧,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实际上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证明。 沿海有一家做牛仔裤的厂,老板干了二十多年,从小作坊熬成出口大厂,那时候订单只怕接不完。 如今客户不再追求便宜货,反而要各种环保材料和复杂工艺,价压得低,利润几乎没了。 银行更是态度一变,不愿意给贷款,他咬牙买了高端设备想翻身,结果客户提的要求根本做不到,最后设备只能贱卖,工厂也只能关停。 同一时间,不远处的码头却是另一种景象,巨大的滚装船一次能装几千辆国产新能源SUV发往欧洲,价格比当地燃油车便宜,性能还更好。 消费者用脚投票,欧洲车企的订单就这样被抢走。在南方的大船厂,工人们建造着能卖到两亿美元一艘的液化天然气船,这种过去由韩国垄断的船型,如今中国不仅自己造,还能比别人更快交货。 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人取代了大量工人的岗位,但产值却飙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因为银行更愿意把钱借给有专利、有技术的企业,而不是依赖人力和低价订单的老工厂。 地方政府也在换赛道,优先给高科技企业地皮和政策,让传统产业尽快搬走。欧美消费者的口味也变了,追求可溯源、环保、小批量的产品,大批量走量的模式不再吃香。 面对这些变化,很多中小外贸企业就像在原地跑步,眼看别人高速向前,自己却跟不上节奏。但这场淘汰,不只是国内的产业升级,更是全球市场的重新洗牌。 中国的高端产品在世界舞台上打开了缺口,河南的手工提琴直接卖到欧洲音乐厅,沧州的化妆刷霸占了全球高端大部分市场。 这些靠技术和品牌撑起的生意,不怕关税、不怕竞争,反而趁着西方老牌工业衰退的时候迅速占位。 那些倒下的厂子,是过去靠数量堆出来的产能;那些活下来的,是能和西方高端工业正面较量的企业。 近万亿的顺差,正是这场产业换血的结果。外部的杂音,比如赖清德的政治表态,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真正决定未来的,是谁在产业和技术上握有主动权。 中国的这场转型,注定会让一些旧行业消失,但也会让新的力量站上全球的中心。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说,就算今年中国在大豆贸易上赢了一回合,也伤不了美国的根本,大不
【1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