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活个通透。 我是大学思政课老师,教了二十多年, 看着一批批孩子从“只会考试”到“突然不会活了”。 很多学生刚来时,还活在高中模式里: 上课抄PPT,下课等划重点,考试前一晚突击背“万能模板”。 可一进社团被晾着,实习被拒,连组个队都凑不齐人—— 不是他们笨,是他们从来没学过“怎么和人打交道”。 我常问学生:“你上个月主动联系过老师吗?” 多数摇头。 “查过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 摇头。 “知道学校心理咨询怎么预约?” 还是摇头。 他们等着被通知,被安排,被“告诉答案”。 可大学不是考场,社会更不是。 我班上有个女生,成绩中等,但从大一起就做一件事: 每周主动找一位老师、学长或校外人士聊天,不为别的,就问:“您是怎么走过来的?” 她建了个表格,记下每个专业的出路、每个比赛的时间、哪些老师愿意带学生做项目。 大三时,她拿了三个跨专业奖项,实习进了大厂,不是因为她分数高, 是因为她——主动,且会找路。 还有个男生,小组作业总被推当组长, 他不抱怨,反而学着协调分工、调解矛盾、给组员打气。 后来他跟我说:“老师,我才知道,做事靠的不是分数,是让人愿意跟你干。” 这,就是情商。 现在的孩子不缺聪明,缺的是“动起来”的勇气。 信息满天飞,可你不搜,它就不会找你; 机会遍地是,可你不问,门就不会开。 我在课上不只讲理论, 我带学生做“校园盲走”:不查手机,自己问路,找校企合作办在哪; 搞“冷联系挑战”:给一位陌生老师发邮件,约时间聊职业规划。 有人第一次发完邮件手发抖,可收到“欢迎来聊”时,眼都亮了。 活通透, 是知道: 高分拿不到实习,但会沟通、敢开口、肯动脑的人, 哪怕成绩一般,也总能“冒出来”。 余生很长, 社会不考选择题, 考的是你能不能—— 看清风向,迈开腿, 主动把“我不知道”, 变成“我去问问”。 这才是真本事。(智能配图)#大学不再是单一的分数竞赛,而是情商、信息搜集与主动性的综合性# #综合能力#
大学老师有一万种上课签到方式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