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一旦战斗机被雷达锁定,别以为歼 20 隐身性能好就能例外,在现代导弹面前,这点优势跟穿了件薄外套似的,该被锁定照样跑不掉。 现在的导弹早不是当年那种 “发射后得盯着” 的老古董,要么装着主动雷达导引头,弹头上自带的小雷达能自己抓目标,载机发射后转身就能跑,完全不用管后续;要么干脆搞 “双模制导”,像俄罗斯的 R-77M,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双保险,就算战机用电子战系统干扰雷达,它立马切换模式,盯着发动机喷口的热信号死咬不放。 2023 年乌克兰战场就有现成的例子,北约援助的 F-16 装了号称能 “搅乱雷达波” 的先进电子战系统,飞行员发现被锁定后立刻释放高功率噪声干扰,结果 R-77M 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切到红外模式,跟着发动机热源追,最后那架 F-16 连人带机炸成了碎片,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这背后藏着硬实力的碾压,先看速度差距。现代战机最大速度大多在 2 马赫左右,就算是歼 20 这种顶尖机型,也很难长时间维持高速飞行。 但导弹的速度普遍能到 3 到 4 马赫,我国的霹雳 - 15E 出口型更是能飙到 5 马赫,美国的 AIM-120D 也有 4 马赫的速度。2025 年巴基斯坦空军用霹雳 - 15 打印度阵风战机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当时阵风正在返航,距离印巴边境 80 公里,以为快到基地就安全了,结果霹雳 - 15 以 4.5 马赫的速度追过来,算下来只要 52 秒就飞到跟前,飞行员连反应时间都没有,直接被打爆。 这种速度差就像博尔特追普通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比拼,战机想靠加速甩开导弹,纯属异想天开。 再看机动性,这更是导弹的绝对主场。空战里的 G 值代表飞行器承受的压力,战机最多能拉到 9G,但这不是战机不行,是飞行员扛不住 ——9G 的压力相当于体重翻 9 倍,就算是 2009 年法美军演里那个被称 “法兰西超人” 的飞行员,也只能扛半分钟,多一秒就可能昏厥。 但导弹根本没有 “驾驶员” 的限制,美国 1977 年的 AIM-9L 导弹就能拉到 35G,现代导弹更是能持续几十秒甚至一分钟保持几十个 G 的过载,做出各种战机想都不敢想的复杂机动。 战机刚拉完一个 9G 转弯,飞行员还没缓过劲,导弹已经绕过来重新锁定,这种机动性差距,就像灵活的猫抓笨拙的老鼠,根本没法躲。 更关键的是导弹的制导和动力技术越来越 “狡猾”。R-77M 用上了小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扫描速度比老款快得多,抗干扰能力也强,就算战机释放箔条干扰,它也能精准识别目标。 而且它和霹雳 - 15 一样,都装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前段燃料负责加速,接近目标时再点火,保证末段还有足够动力机动,这就把 “不可逃逸区” 扩大了不少 —— 所谓不可逃逸区,就是导弹有燃料能主动机动的范围,只要战机被锁在这个圈子里,基本就是被宣判了死刑。 以前导弹燃料烧完就成了 “烧火棍”,现在有了双脉冲技术,就算飞到射程末端,照样能追着战机转弯,根本不给喘息机会。 有人说战机可以放热诱弹骗红外制导导弹,但现在的导弹早不是 “见火就追” 的傻小子了。红外成像制导能看清战机的轮廓,热诱弹那点小火苗在它眼里就是个小亮点,根本骗不过去。 2025 年基辅防空战里,俄军导弹配合无人机打击,北约的防空系统释放了大量热诱弹,结果拦截率骤降到 20% 以下,可见这些老办法早就不管用了。 至于电子战系统,面对双模制导导弹更是没用,干扰了雷达还有红外,两种干扰手段同时用都跟不上导弹的切换速度,就像同时堵两个窟窿,堵上一个另一个又漏了。 还有体系支撑让导弹的优势更明显。现在空战都是多机协同,预警机提供目标信息,战机在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外就发射导弹,比如霹雳 - 15 射程超过 200 公里,战机根本不用靠近目标,发射后就能撤离。 这种超视距打击让战机连敌人在哪都不知道就被锁定,等座舱告警器响的时候,导弹可能已经在半路了。 2025 年波兰领空那次,北约战机用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导弹打几千美元的无人机,虽然拦截率低,但也能看出导弹的追踪精度 —— 连泡沫做的无人机都能锁定,更别说雷达反射面积大得多的战斗机了。 战机想甩导弹,还得看是不是在不可逃逸区外,但现代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霹雳 - 15、R-77M 的射程都能到 200 公里左右,这个范围里战机基本无处可逃。 就算侥幸逃出不可逃逸区,导弹还能滑翔一段距离,万一战机机动失误,照样会被击中。而且导弹的成本比战机低得多,用几枚导弹换一架战机,对敌方来说稳赚不赔,自然会铺天盖地发射,战机就算躲过一枚,也躲不过第二枚、第三枚。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