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与巴基斯坦成立联合公司生产 KAAN 五代机,表面是 “技术互补”,实则暗藏复杂博弈。 从土耳其 KAAN 项目的技术短板,到巴基斯坦的实际需求,再到中国军贸的底线,这盘棋里的每一步都透着现实考量。 土耳其 KAAN 项目从 2016 年启动就野心勃勃,但光鲜背后全是硬伤。 首飞时用的是美国 F110 发动机,总共才批了 6 台,连多机并行测试都做不了,更别说量产。 号称自研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核心算法还得靠英国 BAE 授权,至今没装机试飞。 飞控系统更尴尬,原型机起飞时平尾三次剧烈抖动,暴露了设计缺陷 —— 土耳其连先进风洞都没有,只能仿制 F-22 外形,再租欧洲风洞做有限验证。 这种情况下,土耳其拉巴基斯坦入伙实属无奈。 巴基斯坦卡姆拉工厂攒了多年 “枭龙” 组装经验,虽说 “枭龙” 只是 4.5 代机,蒙皮还是普通铝合金,跟五代机隐身设计八竿子打不着,但至少能帮土耳其解决机身制造这类基础问题。 更关键的是,土耳其想借中巴关系打中国涡扇 - 10G 的主意,可惜连完整的气动数据库都拿不出来,适配更是空谈。 巴基斯坦对五代机的需求是现实的 —— 印度计划列装苏 - 57M,自家空军主力还是 “枭龙” 和 F-16,代差明显。 但巴基斯坦军费不足 120 亿美元,引进 KAAN 意味着要在中、美两套保障体系外再建第三套,光是维护成本就能压得人喘不过气。 更要命的是,KAAN 的弹舱只适配土耳其国产导弹,射程还不如巴方现役的 PL-15E,实战价值堪忧。 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选择合作更多是 “曲线救国”。 土耳其承诺转让机身制造技术,好歹能往 “自主国防” 上靠一靠。 而且两国早有军事合作基础,巴基斯坦之前买过土耳其护卫舰,还差点买 T129 直升机,这次联手也算顺理成章。 但巴基斯坦心里清楚,土耳其只肯给机身制造技术,飞控源代码、雷达核心算法这些真东西还攥在自己手里。 对中国来说,无论是歼 - 10CE 还是歼 - 35,出口可以,但技术转让必须设限。 歼 - 10CE 出口巴基斯坦时,中国允许其建立生产线,但仅限组装和基础维护,雷达、发动机等核心部件仍由中国把控。 歼 - 35 的出口更严格,巴基斯坦国防部长 2025 年 7 月公开表态,2026 年没有交付计划,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要求维修必须在中国技术员监督下进行。 中国的顾虑是现实的。土耳其曾因引进俄罗斯 S-400,被美国踢出 F-35 项目,暴露了其在技术整合上的困境。 如果歼 - 35 技术流入土耳其,以其 “万国造” 的军工体系,很难保证不被逆向破解。 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去年刚和美国签了《联合防务合作框架协议》,美军在巴军基地派有顾问监控,歼 - 35 的核心数据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土耳其 KAAN 项目看似是技术合作,实则是地缘政治的延伸。 土耳其想借着巴基斯坦撑场面,把 KAAN 推销给沙特、印尼这些国家,从而在中东和东南亚打开市场。 巴基斯坦则想靠联合研发填补五代机空白,应对印度的压力,同时拉近与土耳其的战略关系。 但核心技术捏在美英法手里,发动机、雷达这些关键部件随时可能被卡脖子,就算成立了联合公司,KAAN 能不能从原型机变成量产机,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对中国来说,军贸不只是卖装备,更是维护产业链主导权的手段。 歼 - 10CE 出口时,中国搞 “军贸 + 技术转让 + 联合研发”,让巴基斯坦深度参与升级,把客户变成利益共同体。 歼 - 35 出口则更谨慎,先满足国内航母需求,再考虑出口,避免重蹈土耳其 “万国造” 的覆辙。 这种策略既保证了技术安全,又通过实战案例(如巴基斯坦歼 - 10CE 击落印度 “阵风”)提升了中国武器的口碑。 土耳其与巴基斯坦的合作,本质是两个技术追赶型国家的 “抱团取暖”。 但从结果看,这种合作很难突破技术瓶颈 —— 土耳其拿不出核心技术,巴基斯坦也缺乏消化能力。 对中国来说,这正好印证了一个道理:技术主权必须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无论是歼 - 10CE 还是歼 - 35,出口可以,但生产线转让和核心技术泄露绝无可能。 信源:士耳其量产五代机和巴基斯坦有关吗?——中华网
实话实说,美国的就是要废了土耳其的五代机“可汗”,美国已经下令停止向土耳其出口F
【75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