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小伙和女友在餐厅吃饭时竟被民警误抓,几经波折后才真相大白,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2025年10月6日下午,青岛黄岛区万达广场的一家餐厅里,20多岁的小伙正和女友享用午餐,三名身着警服的民警突然走近将他带走,冰冷的手铐瞬间打破了用餐的惬意,邻桌顾客纷纷举手机拍摄,场面一度陷入混乱。这场突如其来的抓捕,直到五六分钟后小伙返回餐厅解释,众人才知晓这是一场由人脸识别系统引发的乌龙。 事件的起因藏在技术的漏洞里。当时警方正追查一名13岁失踪女孩的线索,依赖的人脸识别系统却出现致命误判——将小伙女友的面部特征与失踪女孩的照片高度重合,系统给出的匹配结果直接指向“涉嫌拐卖未成年人”的嫌疑。而这场误会的升级,源于此前沟通的彻底失效:民警多次拨打小伙电话核实情况,却被警惕的小伙当作诈骗电话拒接,甚至拉黑了工作号码,无奈之下警方才决定现场处置。 “整个过程心脏都快跳出来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小伙事后向店方索要监控视频时仍心有余悸。店方负责人坦言,从业多年从未遇到此类情况,当时顾客的议论声几乎盖过了餐具碰撞声。好在核实过程并未拖延太久,民警通过现场比对身份信息、联系失踪女孩家属等方式确认无误后,立即解除手铐并当场致歉,小伙最终选择接受道歉,但这场风波留下的冲击远未消散。 随着事件在网络发酵,“人脸识别靠谱吗”的讨论迅速升温。有网友分享类似经历:“宿舍门禁曾把我认成四个不同的人,简直是‘人工智障’”[__LINK_ICON],也有人担忧“技术误判谁来担责”。事实上,人脸识别技术虽宣称准确率可达95%以上,甚至有系统号称达99.8%,但受光照、角度、设备老化等因素影响,误识风险从未消失。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6月实施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要求规范技术使用,但此次事件暴露出的“系统预警后缺乏多重核验”问题,仍凸显了落地环节的漏洞[ 这场300秒的惊魂经历,像一面镜子照见技术应用的灰色地带:当“天网”依赖算法追凶时,如何避免把普通民众卷入乌龙?当警方依赖技术线索执法时,怎样建立“人机双重核验”的缓冲机制?小伙接受道歉的背后,是公众对“技术便利”与“权利保障”平衡的深切期待——毕竟,再先进的系统也该留有人性化的容错空间,这或许才是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核心要义。青岛小偷 黄岛警方 青岛约会刺客 青岛美食盗窃 青岛抓周流程
20多岁小伙和女友在餐厅吃饭时竟被民警误抓,几经波折后才真相大白,这背后究竟发生
湘石
2025-10-08 04:34:27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