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郑州中牟县的一所中学因为一场“特殊”的家校共育活动,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网友爆料,学校组织家长跪地搭“人桥”,学生蒙着眼睛依次从家长背上踩过,现场还放着煽情的背景音乐。视频一曝光,网友直接炸了锅:“这是教育还是羞辱?”“父母的爱什么时候成了被踩踏的道具?” 事情的起因是学校高一年级在9月30日搞了一场“感恩教育”拓展活动。按校方的说法,活动是“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进行的,目的是想通过“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感受父母的付出。可现实却完全变了味——家长们跪成一排,孩子蒙着眼在旁人搀扶下踩过去,有的孩子直到摘下眼罩才发现脚下是自己的父母,当场就哭成了泪人。更讽刺的是,有往届学生透露,这类活动“前几届也搞过,只是没这么大阵仗”。 这场活动最扎心的点,在于它彻底扭曲了“感恩”的本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尊重与理解,而不是用“愧疚感”绑架情感。父母跪地被踩,表面看是“牺牲”,实则传递了危险的信号:父母的付出可以被轻视,甚至可以被当作“教育工具”。有心理专家指出,这种极端形式非但不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反而可能让他们误以为“父母的痛苦是理所当然”,甚至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复制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 更值得玩味的是校方的回应。凌晨发布的道歉声明里,他们把问题归结为“具体细节考虑不周”,却避而不谈活动设计的合理性。教育局虽然迅速介入调查,但截至目前只公布了“收到投诉”,尚未给出实质性处理结果。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反而让公众更愤怒:如果连“让孩子踩父母”这种明显越界的行为都只能被定义为“细节问题”,那教育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其实,类似的“愧疚式教育”并非个例。有些家长总爱说“我为你牺牲了多少”,有些学校喜欢用“极端体验”唤醒情感,但这些手段的本质都是“情感绑架”。真正的感恩,从来不需要靠踩踏父母的脊背来证明。它藏在日常的点滴里:是孩子主动分担家务时的一句“妈妈你辛苦了”,是父母生病时孩子递来的一杯热水,是彼此理解、平等对话的温暖。 现在,球已经踢到了校方和教育局脚下。他们需要回答的不仅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活动”,更是“如何避免类似闹剧再次发生”。毕竟,教育不是表演,更不是作秀。它关乎每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也关乎每一对父母的尊严。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种“踩父母”的教育方式,真的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吗?或者,你经历过哪些“打着教育旗号,实则伤害情感”的活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可能比活动本身更有价值。 (案例来源:潇湘晨报)
关门留条缝是全国家长统一的吗🤣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