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花大力气推动的原料药“去中国化”,到头来成了笑话。美国药店货架上的阿莫西林原料依旧九成来自中国,自家筹划的本土工厂要么还在打地基,要么投产了也亏得一塌糊涂。 这可不是偶然情况,其实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这个老毛病的集中体现。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最新报告里写得很清楚,美国市场上近80%的原料药都得靠进口,其中中国供应的就占了一半还多。不是美国不想自己生产,而是重建一条完整的原料药产业链太难了。 就拿在美国新建个头孢类原料药工厂来举个例子,它生产一斤药的成本,比中国同类工厂高出3倍还不止。药造出来了,因为卖得太贵,根本没人买,最后只能靠政府补贴才能勉强开门。更多的是在厂子还没建起来的时候,项目就迫于成本高昂而取消了。 事实上,不光是救命的原料药,美国人日常用的东西也离不了“中国制造”。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美国超市里近40%的日用品、35%的电子产品零件,都是从中国运过去的。像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之前也试着想把中国供应商换成本土的,结果发现麻烦一大堆。 本土企业不仅交货慢,原本从中国进货一周就能到,换成本土供应商得等半个月,而且产品合格率还比中国企业低15个百分点,经常出现残次品。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美国制造业的工人占比早就大不如前了,从1950年代的30%降到现在只有8%,上下游的配套工厂也拆的拆、迁的迁,整个产业体系早就不完整了。 更让人关注的是,美国政府推出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这类扶持政策,也没能改变现状。 有个半导体企业的老板就坦言,就算拿到了政府的补贴,要想在中国之外重新建一条完整的芯片产业链,至少得花10年时间,一开始的投资就得超过5000亿美元。这种产业生态的缺失,让“去中国化”变成了一件根本办不到的事。 而中国呢,有着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零件到成品的供应链跑得又快又稳,再加上生产规模大带来的成本优势,在全球制造业里早就形成了别人很难替代的地位。 说到底,美国现在的困境,其实是几十年前就埋下的伏笔。那时候美国企业为了赚快钱,把大量中低端制造业都搬到了国外,结果导致本土制造业越来越空。 现在想重新捡起来搞制造,才发现上下游的配套工厂没了,熟练的技术工人也不够了,连控制成本的本事都比不上以前了,整个产业链就像断了的链条一样接不上。 这种情况下,非要强行搞“去中国化”,就好比在断了的链条上硬搭积木,怎么搭都不稳,最后只能是白费力气。 全球供应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就像一张大网,非要违背经济规律把它扯破,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半点好处都捞不着。
美国花大力气推动的原料药“去中国化”,到头来成了笑话。美国药店货架上的阿莫西林原
萧兹探秘说
2025-10-07 12:48: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