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真的,俄罗斯食品在国内市场碰壁,还是在于饮食

绾玉说 2025-10-07 10:26:39

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真的,俄罗斯食品在国内市场碰壁,还是在于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吃饭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以及营养要均衡,可反观俄罗斯... 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为什么总感觉差点意思?这事儿远不止是口味不合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从根上的错位,从食物的诞生哲学,到摆上货架的方式,再到消费者敢不敢信赖,整个链条都出了问题。 这背后实则是两种大相径庭的饮食文化相互碰撞。不同的饮食传统、习惯在此交汇,激起别样火花,彰显出文化差异的独特魅力。俄罗斯的食物,是为了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里提供足够的热量而生,所以高油高糖是生存的必需品。而我们的饮食文化,讲究的是品味食材本来的鲜美和营养的均衡。 就说甜度吧。俄式巧克力,含糖量动不动就超过50%,这在中国简直难以想象。要知道,2023年中国的低糖食品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两千亿,年轻人喝奶茶都习惯喊一句“三分甜”。这种对健康理念的根本差异,直接就劝退了一大批人。 再比如味道。俄罗斯的腌菜,为了长期保存,醋盐比例能达到夸张的1:3,广州的试吃活动上,大家普遍觉得太刺激了。我们更爱自家泡菜的爽脆,或是新鲜蔬菜的原汁原味。那种带有草腥味的俄式牛奶,也让喝惯了顺滑口感的南方消费者难以接受。 主食的体验更是天差地别。我们习惯了松软的米饭馒头,而俄式黑面包那种粗糙、干硬还带酸味的口感,实在难以成为日常餐桌的选择。还有那香料味极重的大蒜胡椒味香肠,油腻感十足,要是扔进火锅里,怕是会毁了一整锅汤底。 就算有人愿意尝鲜,也很可能在超市货架前就放弃了。俄罗斯食品的包装设计普遍简单粗糙,在一堆精心设计的商品里毫不起眼。更要命的是,标签上常常只有俄文,成分、保质期全靠猜,谁敢轻易下单? 营销策略也显得有些脱节。当日韩品牌都在玩转网红带货和直播时,俄企似乎还停留在依赖线下展会的传统模式。2024年进博会上,俄罗斯展区的人流量和旁边的泰国等热门展区一比,就显得冷清了不少。结果就是,大家对俄罗斯食品的印象,还模糊地停在大列巴和罗宋汤上。 漫长的物流更是雪上加霜。货物从莫斯科走铁路到北京就要十来天,生鲜的新鲜度大打折扣,层层环节也推高了成本。虽然2023年对华出口额增长了15%,但人均消费量还不到我们本土食品的十分之一,这差距太大了。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市场的信任危机。当下,市面上陡然涌现出众多号称“俄罗斯食品店”的商家。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店铺所售商品竟大多为“中国制造”,如此现象着实值得深思。有的甚至把国产货运到俄罗斯转一圈,再伪装成“原装进口”运回来。这种操作让真假难辨,消费者对整个品类的信任感都崩塌了。 当然,也并非全无希望。少数深谙“入乡随俗”之道的企业,宛如在迷雾中寻得指引之光,巧妙融入当地环境,凭借灵活应变之姿,成功觅得发展出路,于商海浪潮中崭露头角。有家海鲜公司,专门推出750克家庭装的熟冻帝王蟹,精准对接高端超市,销量大涨了30%。还有个冰淇淋品牌,通过降低糖分、增加果味,在上海市场大受欢迎。 这些成功案例说明,单靠一个“进口”标签已经行不通了。想真正打开中国市场,必须先重建信任,然后放下身段,老老实实研究“中国胃”需要什么,从配方到营销进行彻底的本土化改造。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james

james

2
2025-10-07 15:12

说到底,进口原材料,在中国深加工即可!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