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武器展开幕,朝版“东风-17”亮相,全球最大固体洲际导弹抢眼 据朝中社报道,当地时间10月4日,展示新时期朝鲜军事装备成就的“国防发展2025”武器展在平壤开幕,金正恩出席并讲话。看得出来,朝鲜方面对这次武器展非常重视,展出的武器品种也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亚声速、亚超结合反舰、巡航导弹,地地导弹等等,不少外国军迷甚至评价“比中国的珠海航展还‘刺激’”。 先看那款被军迷戏称为朝版 “东风 - 17” 的家伙,光看那弹头造型就知道不简单 —— 典型的乘波体设计,跟中国东风 - 17 那标志性的 “扁平脑袋” 如出一辙,这种造型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高超音速武器的 “标配”。 要知道东风 - 17 靠这构型能实现 5 到 10 马赫的速度,还能在大气层边缘 “打水漂” 式滑翔,让美国的 THAAD 反导系统根本摸不准轨迹,朝鲜这款显然是吃透了其中的门道。 虽然没直接公布速度数据,但参考朝鲜之前 “火星 - 8” 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底子,再配上这次展会上更精致的弹体工艺,速度大概率不会低于 5 马赫,意味着从发射到击中韩国首尔这样的目标,也就几分钟的事,对方的防空系统连反应时间都不够。 更妙的是它的战术定位,跟中国东风 - 17 主打中短程精确打击一样,这款导弹大概率能覆盖美韩在亚太的军事基地,尤其是驻韩美军的乌山、群山基地,简直是量身定做的 “拆台利器”,难怪美韩情报部门盯着它不放。 另一款抢尽风头的 “火星炮 - 18” 固体洲际导弹,往那一站就是 “大哥” 气场,23 米的长度、2 米的直径,55 到 60 吨的重量,比俄罗斯 “亚尔斯” 导弹还壮实一圈,说是全球最大固体洲际导弹一点不夸张。 要知道固体燃料导弹可是个技术活,之前朝鲜的 “火星 - 17” 还是液体燃料,发射前得花几小时甚至几天加注燃料,很容易被卫星盯上,而 “火星炮 - 18” 靠固体燃料,拉出来十几分钟就能发射,生存能力直接上了一个台阶。 2023 年 7 月那次试射早就暴露了它的实力:上升高度 6648.4 公里,飞行时间 4491 秒,虽然故意限制了射程只飞 1001.2 公里,但按弹道换算,要是全力发射能轻松突破 1.5 万公里,覆盖美国本土纽约、华盛顿都不在话下,这也是美国为啥急着评估它威胁的原因。 更狠的是它的弹头配置,韩国专家算过,能装一枚 50 万吨 TNT 当量的单弹头,或者 3 个 15 到 20 万吨当量的分导式多弹头,搭配上朝鲜 “火山” 31 小型化核弹头,简直是给反导系统出了道无解的题 —— 就算拦截住一个,剩下的还能精准打击不同目标。 这两款导弹身上的中俄装备影子其实很好理解,军事技术本就有相通的逻辑,比如 “火星炮 - 18” 的气动外形像俄罗斯 “白杨” M,但一级发动机比后者长了近 2 米,燃料装载量更足,显然是结合自身需求做了升级; 而朝版 “东风 - 17” 的乘波体技术,虽说跟中国型号神似,但弹体尺寸略小,更适合朝鲜的机动发射车,可见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真的消化吸收后做了 “本土化改造”。 毕竟美韩年年搞联合军演,侦察机天天在半岛上空转悠,朝鲜要是没点拿得出手的家伙根本镇不住场面,这次把这两款导弹亮出来,等于直接晒出 “底牌”:近的有高超音速导弹拆基地,远的有洲际导弹敲本土,攻防两端都有了底气。 再看那些细节里的门道,“火星炮 - 18” 的三级发动机采用逐级递减的设计,既减少了飞行阻力,又保证了燃料储量,固体燃料发动机总工作时间还不到 200 秒,比之前的液体导弹快了近一半,能更快达到最大速度,让反导系统的拦截窗口变得极短。 朝版 “东风 - 17” 更绝,据说借鉴了朝鲜发射卫星时用过的 “中段偏航机动” 技术,也就是发射初期故意偏离目标方向,飞到半空再突然变轨,让敌方的预警雷达白忙活一场。 外国军迷说比珠海航展刺激,恰恰是因为这些装备没有一丝 “花架子”,每一个参数都指向实战 —— 没有炫技的表演机型,全是能立刻投入部署的杀器。 从试射记录就能看出这些导弹不是样子货,“火星炮 - 18” 2023 年一年就试射三次,每次数据都在优化,12 月那次试射上升高度 6518.2 公里,飞行时间 4415 秒,跟 7 月的数据几乎重合,说明技术已经相当稳定。 这场武器展本质上就是一次实力宣言,美韩一边搞制裁一边搞军演,朝鲜直接用导弹说话:近程有高超音速导弹拆台,远程有洲际导弹兜底,中间还有各种反舰导弹封锁海域,这套组合拳下来,难怪外国军迷看得直呼 “刺激”。
朝鲜武器展开幕,朝版“东风-17”亮相,全球最大固体洲际导弹抢眼 据朝中社报道,
毛飞爱体育
2025-10-07 00:14:20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