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岸英带着人参、鹿茸、奶粉和信件回到湖南,替父亲毛泽东给外婆向振熙祝

纯纯的妹妹 2025-10-06 21:52:05

1950年,毛岸英带着人参、鹿茸、奶粉和信件回到湖南,替父亲毛泽东给外婆向振熙祝寿。一番话问下来,向振熙突然说:“你问我想要啥?我只要10万元。”毛岸英一愣:“外婆,这么多钱您干嘛用?”向振熙摆了摆手:“你爸欠我的,还不上,我不安心。” 向振熙这辈子,过得就是普通湖南女人的日子,生于1870年,出身长沙书香门第,早年嫁给杨昌济,两人本是表亲,杨昌济中举后北上求学,她跟着颠沛流离。杨昌济当上北大教授,家里日子虽不富裕,但总算稳当,她操持家务,带大女儿杨开慧,从小教她识字绣花。1918年杨昌济在北京撒手人寰,留下她守着寡,收拾丈夫遗物返回长沙。那时候经济窘迫,她变卖首饰,缝补衣物贴补家用,每天起早贪黑,日子紧巴巴的,却从不叫苦。杨开慧长大后遇上毛泽东,两人结婚,她当起婆婆,帮着操持小家,渐渐融入那股新思潮的浪潮中。 1920年,毛泽东想在长沙开文化书社,传播新文化,可手头资金短缺,杨开慧找母亲商量。向振熙没多想,先从杨昌济丧事剩的钱里挤出一部分,又上门找亲戚朋友借来一百元旧币。那年头,一百元旧币不是小数目,够普通人家吃喝几年,她咬牙凑齐,亲手交给毛泽东。书社因此开张,成了湖南进步青年聚脚的地方,向振熙偶尔去帮把手,整理书架,日子虽苦,但看着女婿事业起步,她心里有数。毛泽东接钱时郑重承诺,这笔账他记一辈子,谁知这话说出口,埋下三十年后的一桩家事。 杨开慧和毛泽东婚后生下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向振熙把他们全接到长沙自家养着。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教他们吃饭穿衣识字,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学。1927年,军阀势力猖獗,毛泽东夫妇被追捕,只能躲进她家。她在前头挡着闲言碎语,对邻居说家里人身体不适,夜里请中医抓药,邻居们心知肚明,也就闭口不问。她在后院生火煮饭,递水送药,帮着瞒天过海。那段日子,她家灯火彻夜不灭,成了革命夫妇的临时庇护所,她一个老太太,硬是扛起这份担子。 1930年,杨开慧在长沙被捕牺牲,消息传来,向振熙悲痛欲绝,但她强撑着身子,收拾行李,带着三个年幼孙子从长沙徒步赶往上海。路上风餐露宿,她一步步走,安排好孩子们的去处,才返回长沙独守空屋。从那以后,近二十年音讯全无,她纺纱织布度日,从不对外人提毛泽东一家的事。长沙解放那天,她的生活才稍稍安定下来,拒绝额外待遇,坚持自食其力。毛泽东得知她健在,托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带去一封信和皮袄,她收下后婉拒去北京的邀请,说住不惯大地方。毛泽东每月寄生活费,她存着不用,还派毛岸青回家探望,她拉着孙子手,絮叨些家常。 1950年,向振熙八十寿辰,毛泽东让大儿子毛岸英从北京赶回湖南,带上人参、鹿茸、奶粉和一封祝寿信。毛岸英到家后,先问外婆需要什么,她想了想,直截了当说要十万元。毛岸英一愣,问这钱作甚用,她摆手解释,这是毛泽东当年欠的账,当年借的一百元旧币,按新旧币兑换比例,现在得还十万元。她不是贪图钱财,而是放不下这笔老账,怕拖欠邻居良心不安。毛岸英听了,佩服外婆这份耿直,三十年过去,她还记着当初的承诺。毛泽东当初办书社,正是靠这笔钱起步,向振熙出力不小,现在她要还清,体现出湖南人骨子里的讲究。 这笔账的来龙去脉,说白了就是一家人的互助。向振熙当年借钱时,不光是丧葬余款,还上门串户,挨家说明来意,凑齐一百元旧币交给女婿。毛泽东用这钱买书开店,书社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据点,杨开慧也跟着投身革命。向振熙没要利息,也没催账,默默养大三个外孙,等到杨开慧出事,她又千里送人。八十岁那年,她提起旧账,不是为难人,而是要了结心愿。毛岸英按比例换算十万元带回,她用这钱还给当年借钱的亲友,债主们接过时感慨万千。这事儿传开,大家都说,向振熙这老太太,活得正派,一辈子不欠人情。 毛岸英走后,向振熙继续在长沙过日子,毛泽东每月寄钱,她收下存铁盒,从不乱花。邻居们知道她还清旧债的事,偶尔上门聊聊,她总摇头说,借来的钱就得还,何况毛主席说过记一辈子。她拒绝任何特殊待遇,坚持纺纱织布,自理家务。毛岸青后来又去探望,她端茶倒水,讲起当年借钱细节,手里比划着数铜板的样子。日子一天天过,她的身体渐弱,但精神头足,邻里都敬重她这份朴实。她的生活,没大起大落,就这么平平淡淡,却透着股韧劲,让人想起老一辈的家风。 1962年,向振熙在长沙去世,享年九十二岁。毛泽东闻讯,寄去五百元奠仪,她治丧时账目清清楚楚,余款三元二角上交党费。葬礼简单,亲属抬棺出门,沿巷子走向墓地。毛泽东后来对杨开智说,葬仪可与杨开慧同穴,两家一体,杨开智点头收下奠仪,安排后事。她留下的纺车和铁盒,被收拾好保存,邻里聚谈时,总说这老人家正直,从不乱要一物。她的墓地在长沙郊外,石碑简洁,风吹树叶时,像在诉说那笔三十年的旧账,终于画上句号。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纯纯的妹妹

纯纯的妹妹

纯纯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