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听完驻华大使汇报,基本认定中国短期内不会恢复购买美农产品,说到底,问题卡在美国先加的那道高关税上。 9月底,美国驻华大使珀杜向国会议员做了一场闭门简报,结果让议员们很失望。 他们原本以为,中国会在近期重启采购大豆和其他农产品。 但现场的反馈非常明确——不乐观。 这不是中方说不买,而是美方自己人先泄了气。 议员们说,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承诺,也没看出中方愿意加速推进采购节奏。 这些话,传递的信号很清楚:农产品这件事,已经成了僵局。 僵局谁造成的,先看看税收。 2025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重启加税动作,大豆、小麦、玉米、肉类这些农产品都被卷进去。 平均加税水平达到20%到25%。 表面上说是“经济对等”,实则是贸易打压。 美方不但没有降税,反而扩大覆盖面,连此前被豁免的商品也拉进来。 中国当然不能装没事。 反制是正常的。 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农产品恢复加征关税,并对部分农企暂停进口许可证。 这一招直接打在关键点上。 美国农产品之所以能卖得出去,就是靠价格优势。 一旦加税,这个优势没了。 特别是大豆。 以前美国是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现在这个位置已经被巴西彻底拿下。 南美供给更稳定,价格更有弹性,还没有政治附加条件。 中国企业自己会算账,不可能一边被你加税,一边还高价买你的豆子。 有些人可能觉得,只要中方愿意买,就算贵点也会继续进口。 这个思路根本搞错方向。 贸易是互利的,不是施舍。 中国买农产品是为了供应民需、保障储备,而不是帮美国消化库存。 如果美国用高税率把市场价打高,再让中方买单,怎么可能答应? 现在美国农民日子不好过。 媒体报道,美国中西部大豆库存积压严重,很多农场连本都快赔进去了。 之前还有盼头,说中方可能会在2025年底前回购一部分。 现在这个消息一出来,等于直接断了希望。 美国农业部开始讨论启动补贴计划。 简单说就是用纳税人的钱赔给农户一部分损失。 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暂时灭火。 问题根源在于出口不畅、需求不足。 如果中国不买,美国市场撑不了这么大规模。 这时候回头再看中国的动作,其实一直很克制。 没有主动挑事,也没搞额外升级。 反制也好,暂停也好,全是针对性的回应。 没有超越底线。 美方有些人天天喊恢复采购,但自己又不撤税、不松口、不谈判。 这种逻辑根本站不住。 再说句实在话,中国想买粮食不缺渠道。 现在南美不仅能供大豆,连玉米、小麦也逐步建起了完整供应链。 阿根廷、乌拉圭这些国家看得很准,愿意加仓加种。 中国也通过签订长期协议,稳定住了基本盘。 而且不仅是南美,东南亚、俄罗斯、非洲等地的农产也在不断拓展中国市场。 一旦形成替代链,美国想重新进来,不是说有货就能回来。 贸易讲规则,也讲信誉。 你靠打压搞定市场,结果只能是自断出路。 美国内部也有清醒声音。 一些农业州的议员提出重新评估关税政策。 在联邦层面,没有形成共识。 尤其大选年谁都不想在对华问题上表现“软”,就只能硬顶。 这种情况下,让中国单方面配合恢复采购,不现实。 还有个逻辑问题必须说清楚。 很多美国政客嘴里说得好听,说是要和中国搞互利贸易、恢复农业合作。 嘴上说合作,手上在搞限制。 这种两面三刀,中国早就看穿了。 如果真想恢复农产品出口,那第一步不是“求中方买”,而是“把关税先拿掉”。 中国不是不需要美国农产品,这需求不是没底线的。 大国之间的合作要有相互尊重。 你拿农产品当武器,别人凭什么当救命稻草? 而且美国这几年频繁断供、限出口,中国吃过亏,不可能再轻易上当。 真正的问题是,美国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本来大豆买卖是市场行为,现在全成了外交博弈的工具。 一会儿加税,一会儿喊恢复,一会儿谈国家安全,一会儿又想逼人买单。 这种方式注定行不通。 未来是不是完全没有恢复可能? 也不是。 只要美国肯放下身段,回到对等协商、取消非理性关税,重新建立信任机制。 中国当然可以在需要时安排部分采购。 这不是施舍,是基于市场规律下的正常交易。 现在这个局面,短期内不会变。 不买,并不是“报复”,而是现实。 买不买看价格、看条件、看态度。 市场不是喊话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谈出来的。 中国守规则,但不吃亏。 说到底,中国今天的强硬是被逼出来的。 美国要想解决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先把自己政策调一调,别总想着让别人替你兜底。 靠施压换合作,那是冷战思维,不可能长久。 信息源: 《美国议员称中方近期不打算恢复农产品采购》·参考消息·2025-10-03
外媒:美国议员在听取美国驻华大使珀杜的闭门简报后表示,中国短期内不会恢复购买美国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