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邀请印度参与北极事务,并推动其使用北方航道,背后是能源通道、安全战略和西方制裁夹缝下的一步大棋。 北极这两年热了,气温在升,也是各国在抢位置。 全球变暖让北极冰层大面积消退。 一些以前动不了的航道,现在变得能走船。 这让北极成了新热点。 资源多,通道短,地理位置关键。 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都在那片冰原下面埋着。 航道能比传统线路节省上千公里。 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俄罗斯是北极大国,北方航道主要就在俄控制范围内。 从摩尔曼斯克出发,穿过北冰洋海域,一直通到白令海峡。 如果跑通,比走苏伊士快很多。 但光有航道不够,还得有人用。 尤其现在,俄被西方围堵,需要非西方国家一起来做局。 所以拉印度进来,是意料之中的事。 印度有市场,有经济潜力,有战略野心。 俄印又一直关系不错,能源合作多年没断过。 现在北极事务上,俄希望印度能参与更多。 不是说让印度抢资源,而是当一个合作者。 参与航道开发,投资港口,搭建清算机制。 这样北方航道才不是“俄罗斯一家的事”。 印度也想走出去。 想参与全球事务,又不愿完全站队西方。 北极这种新领域,刚好可以试水。 印度之前就在北极设了科研站。 每年派人去极地搞科考。 还拿了北极理事会观察员资格。 现在又和俄谈北方航道合作。 计划搞工作小组,谈贸易路线、冰区导航、港口使用、保险机制。 听起来挺全套。 问题也不少。 印度没极地破冰船,没成熟航运公司,也缺经验。 真要走北方航道,不是换个方向就行。 要面对的是极端气候、不稳定冰况,还有法律问题。 再说了,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还在加码。 印度一边和美国做军售,一边跑去用俄航道,这平衡不好拿捏。 说到底,印度是想在中美之外搞“第三种平衡”。 但事情不可能都往它想的方向发展。 北极治理规则复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自己的框架。 北极理事会目前也是西方主导。 印度要深度参与,靠俄是远远不够的。 对俄罗斯来说,拉印度进来,是增加话语权。 让外界觉得它不是被孤立,是有伙伴、有合作、有市场。 尤其在北极事务上,西方在打压。 俄要打造一个“多边北极”,必须拉上几个大国撑场面。 除了印度,也在找中国、伊朗、东盟国家。 但这些国家参与的深浅不一样。 有的搞科研,有的搞投资,有的只是过个场。 印度这种愿意掏钱,又不怕西方脸色的,不多。 这也是俄重视印度的原因。 北方航道说到底还是俄罗斯主导的。 基础设施在俄境内,导航服务、港口调度、救援机制都得靠俄。 印度只能是个使用者、投资者、参与者,不可能去主导。 但对印度来说,能参与就是突破。 能走一条不用美国控的路线,就是战略选择。 这个局面,对中国也有启发。 一方面要注意北极格局在变化。 俄在扩大朋友圈,美国在搞小集团。 中国要把握好自己在北极事务中的主动权。 已经有科研站,有破冰船,有航线测试,有国际合作。 不能让印度抢风头,也不能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可以参与俄印合作,但得有节奏。 不做替补,也不做陪衬。 可以提供服务,比如航运技术、船舶建造、结算系统、气象数据。 甚至搞个联合冰情监测平台、数字化导航方案。 北方航道是全球新通道,不是某一家说了算。 中国可以和俄合作,也可以单独发展,也可以和其他北极国家合作。 重点是要把自己的极地能力锻造出来。 破冰船、极地码头、冰区航图、极夜通信、救援装备,都得提前布局。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为了保障航运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 谁掌握了北极,也就多了一张牌。 俄罗斯搞多边合作,是缓解制裁,也是维护自身利益。 印度参与,是寻求突破,也是对抗西方话语垄断。 中国的角色,既要稳,又要准。 该上场就上,不急不躁。 国际规则不是天然的,都是一批批国家参与博弈形成的。 北极事务谁在场,谁就有权说话。 中国该说的时候要说,该干的时候要干。 北极不是冷场,它是热战。 看的是谁能坚持,谁能布局,谁能把话说到关键点上。 信息源: 俄印将设政府间机制合作开发北方航道·央视新闻·2025-07-30
就在刚刚杰克众议员正式公布!10月4日,捷克2025年议会众议院选举投票正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