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全球! 中国对美元下手! 10月1号,中国宣布暂时不买必和必拓用美元结算的铁矿石了。 中国这次对全球最大矿商必和必拓的"美元禁令",表面是贸易结算方式调整,实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诺曼底登陆"。当铁矿石这种大宗商品贸易开始绕开美元时,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石正在被撬动。 中国选择在国庆日宣布这一决定,时机把握精准。必和必拓每年向中国出口约2.8亿吨铁矿石,占中国进口总量的60%,这笔年额超300亿美元的交易改用本币结算,将产生连锁反应。 铁矿石不仅是商品,更是战略物资,中国每年生产10亿吨钢,需要消耗15亿吨铁矿石,其中70%依赖进口。这种依存度使铁矿石成为"工业粮食",控制其贸易流向等于掐住制造业命脉。 更关键的是军事意义。中国舰艇制造每年需要特种钢材200万吨,战机用合金钢50万吨,这些高端钢材的原料正是必和必拓供应的优质铁矿石。将如此关键物资的结算去美元化,本质是保障国防供应链安全。 美国能维持全球军事存在,靠的是美元特权。美军每年6000亿军费中,有1200亿直接来自美元铸币税。当各国用美元结算时,实际上在补贴美军开支。中国这步棋,直指美国军事霸权的财政基础。 历史经验很说明问题。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通过"石油美元"体系维持霸权。现在中国选择"铁矿石人民币"突围,正是看准了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战略价值。 必和必拓虽是跨国企业,但总部在澳大利亚。这个美国铁杆盟友顿时陷入两难:接受人民币结算将动摇澳美同盟,拒绝则可能失去最大客户。澳大利亚国防军60%的装备采购依赖美国,这种安全纽带正与经济利益产生冲突。 更微妙的是五眼联盟裂痕,新西兰已率先接受人民币贸易,加拿大在犹豫,英国私下表示理解。美国主导的情报共享体系,首次面临经济利益的严峻考验。 中国央行与必和必拓的谈判中,首次提出"物资抵押"概念。即用部分铁矿石库存作为人民币发行储备,这实际上是商品本位货币的雏形。这种创新,可能重塑国际货币体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战时应用,如果发生台海冲突,美国冻结中国美元资产时,人民币结算的铁矿石贸易可继续维持中国军工生产。这种未雨绸缪,体现战略前瞻性。 必和必拓的铁矿砂主要经南海运输,中国此时出手,也是在测试对关键航线的控制力。美军第七舰队常年在南海巡逻,名义是"航行自由",实则为保障美元贸易流。 现在贸易结算方式改变,南海的战略意义随之变化。中国海警船在航线上的巡逻,将更具法理依据。这种"贸易-海运-军事"的联动,是典型的海权思维。 1973年石油危机时,美国通过沙特建立石油美元体系。现在中国试图用同样手法构建"资源人民币"圈,但手法更精巧:不强迫所有交易,而是选择关键节点突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化策略,中国对巴西淡水河谷继续用美元,对力拓部分用人民币,对必和必拓全面推广本币。这种"分类施策",避免形成统一反华联盟。 中国同时推出"铁矿砂人民币期货",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两周内暴涨300%。这种定价权争夺,比结算方式变革更致命。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交易量应声下跌15%。 更关键的是支付系统,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处理了首笔铁矿石贸易结算,这意味着SWIFT系统被绕过。这种基础设施替代,具有战略意义。 铁矿石贸易模式可能向能源领域扩散,中国正在与俄罗斯、伊朗磋商人民币结算油气贸易。若成功,美元在能源领域的统治地位将崩塌。 这种联动性很可怕。石油、铁矿石、天然气是三大基础商品,若都实现去美元化,美国金融霸权将失去实体支撑。美军全球部署的经费来源将受质疑。 中国这招看似商业决策,实则是金融战的高维打击。当铁矿石贸易不再需要美元时,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威慑力就打了折扣。因为维持这些军事存在的资金链条,出现了裂痕。 历史将记住2025年国庆日,这一天,人民币在大宗商品战场撕开了美元霸权的缺口。这种非军事手段的战略进攻,可能比导弹更有效地改变世界格局。 信息来源:“中方停购必和必拓铁矿石”,澳大利亚总理急了 2025-10-01 14:19·观察者网
富二代的资源真的就那么丰富吗?
【42评论】【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