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人大那个吴晓求教授,说得真叫一个扎心:老百姓取自己

星星不吃瓜 2025-10-06 12:16:22

终于有人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人大那个吴晓求教授,说得真叫一个扎心:老百姓取自己的钱,关银行什么事? 这话一出,立刻戳中无数储户的委屈——存钱被问“钱哪来的”,取钱被盘“要去干嘛”,明明是自己的血汗钱,却像揣着赃款进了门 2024年7月,吴晓求在“中国与全球经济论坛”上公开点破这事。作为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他的话不是空穴来风:“有储户取五万块给孩子交学费,被银行问了二十分钟‘买什么’;有老人的卡半年没用,直接被冻结,转钱进去还是显示‘0’,投诉后才知道是银行私自冻的,没通知没提醒” 这些遭遇不是个例。2024年某财经调研显示,68%的储户遇到过存取款被盘问,32%觉得“被冒犯”,15%因为嫌麻烦干脆把钱转回了微信支付宝。更让人闹心的是“边界模糊”——银行说“这是反洗钱要求”,可《储蓄管理条例》明明写着“储户享有存取自由的权利”,央行2020年的大额现金管理试点,也只是“登记信息”,不是“审问式盘问” 为什么储户总觉得“钱不自由”? ①银行过度解读合规要求。反洗钱系统会标记“异常交易”,但很多银行把“小额存取”也归为“异常”,比如取两万就问“用途”,其实根本没触碰到“大额”标准 ②银行怕担责。万一储户的钱是诈骗来的,或者转钱给骗子,银行要被追责,所以干脆“宁枉勿纵”,把所有储户当“潜在风险” ③隐私边界认知差。储户觉得“我的钱我做主”,银行觉得“我是为你好”,两边的理撞在一起,就成了“委屈” 吴晓求没停在“骂银行”上,他把这事拔到了“金融根基”的高度。“一个金融强国,不是看银行楼多高,是看老百姓跟银行打交道时,心里踏实不踏实。”这话戳中了本质——我们敢消费,是因为知道钱能自由取;敢投资,是因为知道合同有保障;敢过日子,是因为知道“我的钱,我说了算”。可现在呢?取个钱要被盘问,转个账要被核查,连卡不用都能被冻结,这种“不确定感”,就是信心流失的源头 有网友说:“给老人办的中国银行卡,平时很少用,银行直接冻结了,老人用钱发现可用额为0,转钱进去还是0。投诉后才知道是银行私自冻的,没通知没提醒,解冻后里面还有几千块。要是没发现,这钱是不是就‘没了’?”还有网友反驳:“银行是替你把关防诈骗,不然你被骗子骗了,又要怪国家没管。”其实两边都有理,但“好意”得有边界——防诈骗是对的,可不能用“侵犯隐私”换“安全”,不能用“盘问”代替“告知” 在我看来,吴晓求教授的话,不是“帮储户骂银行”,是帮我们找“信心的根”。银行的合规,要建立在“尊重储户”的基础上;储户的理解,也要建立在“银行讲清楚规则”的基础上。比如大额存取要登记,可以;但得提前告诉储户“为什么要登记”,而不是劈头盖脸问“你钱哪来的”。比如冻结卡,可以;但得发个短信通知“你的卡因长期未用被冻结,请带身份证解冻”,而不是让老人急得掉眼泪 这事你怎么看?你遇到过存取款被盘问的情况吗?

0 阅读:98
星星不吃瓜

星星不吃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