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常听人说战机靠机动性和电子战能甩脱导弹,但现实比想象残酷得多。如今的空空导弹早成了 “智能猎手”,不光看得准、跑得疯,还自带 “反套路” 技能,就算是最先进的战机遇上了也难有生机。 先说说导弹的 “眼睛” 有多毒,现在的导弹早不是得靠载机雷达 “牵着手” 才能追目标的老古董了。像美军的 AIM-120D,弹头上装着主动雷达导引头,发射后自己就能扫描追踪目标,载机打完就能扭头跑路,实现 “发射后不管”。 更狠的是双模制导导弹,比如俄罗斯的 R-77M,既有雷达制导又有红外制导,就算战机用电子干扰蒙住了它的 “雷达眼”,它还能盯着发动机喷口的热信号穷追不舍。2024 年俄乌战场就有实例,北约援助乌克兰的 F-16 装了最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可遇上 R-77M 照样被击落,根本没法防。 光有聪明的 “眼睛” 还不够,导弹的 “腿脚” 比战机快得多,力气也大得多。战斗机的机动性再强,最大过载一般也就 9G,意思是最多能承受自身 9 倍的重量,再大飞行员就扛不住了。可导弹不一样,像俄罗斯的 R-37M,最大过载能到 60G,相当于能做出战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急转弯动作。 速度上更是碾压,R-37M 能飞到 6 倍音速,300 公里外发射,两三分钟就能追上目标,留给飞行员反应的时间只有几十秒。就算是歼 20 能超音速巡航,速度也才 1.8 马赫,跟导弹比就是 “慢走散步”。 更要命的是,导弹还有个 “死亡圈”。不可逃逸区。这个区域里,导弹的动能和机动性完全碾压战机,不管怎么躲都没用。AIM-120D 通过 GPS 辅助惯导和改进制导软件,把不可逃逸区扩大了不少,射程还比老型号提高了 50%,战机刚被雷达锁定,可能就已经闯进了这个 “死亡圈” 里。 以色列的巨蟒 4 导弹更邪乎,能离轴 60° 以上间接瞄准发射,就算战机不在导弹正前方,它也能拐个大弯追上来,有效杀伤区比第三代导弹大了一圈。 有人觉得电子战能救场?可导弹早把这招摸透了。AIM-120D 专门强化了抗电子干扰能力,还自带雷达干扰寻的模式,能顺着战机的干扰信号反追过来。 俄军的 R-37M 在俄乌冲突里更是证明了实力,就算乌军战机释放干扰弹、开启电子压制,它照样能准确击中苏 - 27、米格 - 29 这些机型,甚至连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和无人机都没放过。 乌克兰空军为了保战机,只能用模型机当诱饵骗导弹,可这招只对地面空袭管用,空战中导弹直奔真目标而去,根本不上当。 实战数据更能说明问题,1999 年科索沃战争里,南联盟的 6 架米格 - 29 全被北约战机用 AIM-120 导弹击落,没一架能靠机动逃脱。 2024 年乌克兰刚拿到 F-16,就有两架在执行任务时被俄军苏 - 35S 发射的 R-37M 击中,飞行员连弹射的时间都没有。 就算是美军自己的测试,F-22 在模拟对抗中遭遇 AIM-120D,也只有在导弹射程边缘、且提前发现并全力机动的情况下,才有不到 10% 的概率逃脱。 当然不是说绝对没机会,比如在导弹射程末端,燃料快耗尽时,战机靠连续大过载机动加干扰弹或许能赌一把;或者利用地形掩护,让导弹撞上山头。 但这些都是极端条件下的 “幸运儿” 案例,就像中彩票一样难。毕竟导弹的设计思路就是 “以强制弱”,用远超战机的性能形成碾压,再靠复合制导堵住所有漏洞。 说到底,现代空战早不是 “战机拼机动” 的时代了,而是 “导弹拼性能” 的较量。雷达锁定的那一刻,就相当于给战机下了 “死亡通知书”,就算是歼 20 这样的隐身战机,一旦被导弹盯上,也得面临生死考验。那些影视剧里战机潇洒甩脱导弹的镜头,看看热闹就行,真到了战场上,导弹的 “威力” 可比想象中狠多了。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