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随着非洲留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国内的中非混血儿也日益增多。 这些孩

市井烟火集 2025-10-06 01:29:59

不得不承认,随着非洲留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国内的中非混血儿也日益增多。

这些孩子大多是妈妈中国人、爸爸非洲人的组合,户口落在国内,民族随了妈妈的汉族。很多妈妈要上班,只能把孩子交给外婆带,幼儿园里的日子,藏着说不出的难。

比如上海的小宇,爸爸是尼日利亚留学生,毕业就回了国,妈妈在商场做销售,早出晚归。小宇跟着外婆长大,三岁去幼儿园,第一天就被小朋友围著看,有人拽他的卷发,有人说“你皮肤像巧克力,我妈妈不让我跟你玩”。幼师发现他总坐在角落,吃饭时不说话,午睡时睁着眼睛发呆,只能每天多陪他十分钟,教他画非洲的动物,跟小朋友说“小宇的爸爸来自很远的地方,那里有大象和长颈鹿”,可小朋友还是觉得他“不一样”,不愿意拉手玩。

还有广州的朵朵,妈妈是广东人,爸爸是肯尼亚人,爸爸留在中国做贸易,可经常出差。朵朵上幼儿园时,外婆接她放学,总会听到别的家长小声说“这孩子皮肤真黑”“是不是没洗干净”。朵朵问外婆“为什么我跟小朋友不一样”,外婆只能说“你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不一样才可爱”,可朵朵还是会在镜子前摸自己的脸,问“要是我变白一点,他们会不会跟我玩?”

关于民族归属,其实国家早有规定。根据2016年的《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公民的民族成份随父或随母,所以中非混血儿如果妈妈是汉族,选汉族完全合法。但网友的争议点在于,有些混血儿的文化背景和汉族差异大,是不是该有更明确的分类?比如有网友建议“增设混血民族类别”,但目前法律没这个规定,所以只能按父母的民族选。

为什么这些孩子容易遇到成长难题? ①外貌差异是第一道坎。小朋友的世界很简单,“不一样”就是“奇怪”,拽头发、说坏话,都是他们表达好奇的方式,可对孩子来说,这就是“被排斥”。 ②家庭结构的缺失。很多非洲爸爸因为学业或工作回国,妈妈一个人养家,外婆照顾孩子只能管温饱,心理需求很难满足。比如小宇的妈妈,每天下班累得不想说话,根本没精力陪孩子聊幼儿园的事。 ③文化共鸣的缺乏。孩子对非洲的了解只有爸爸的照片,国内没有同肤色的小朋友,幼儿园也很少教多元文化,他们找不到“自己人”的感觉,就像一颗没根的草。

从孩子的角度看,童年的社交孤立影响真的大。有心理医生说,3-6岁是性格形成期,长期被排斥会变得内向、自卑,甚至害怕跟人接触。比如小宇上小学后,还是不愿意跟同学一起玩,总说“他们会笑我”;朵朵则变得特别懂事,故意穿长袖遮住胳膊,说“这样他们就看不到我黑了”。

从家长的角度,选择涉外婚姻时,真的得想清楚。有人说“回非洲就好了”,可回非洲意味着妈妈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孩子要适应新的语言和教育,说不定更难。比如有个妈妈跟着老公回了塞内加尔,可那里的医疗条件差,孩子发烧都要跑几十公里去医院,妈妈哭着说“早知道就不回来了”。

网友评论里,有人说“确定中非混血儿的民族归属,国家应该立法,不能一概都归为汉族”。我觉得这话有道理,虽然法律允许随母,但身份认同是一辈子的事,如果有更明确的指导,比如让孩子了解父母双方的文化,或许能减少他们的困惑。

还有网友说“结婚前不考虑?涉外婚的风险不提示?妇联该起作用了吧?”其实妇联早就做了,比如广州的妇联会给涉外婚姻的女性做培训,讲孩子的教育、文化差异的问题,可很多人结婚时被爱情冲昏了头,根本没听进去。

我觉得,不管是中非混血还是其他混血,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爱和包容。妈妈要多陪孩子聊爸爸的国家,幼儿园要教小朋友“不一样的人也很可爱”,社会要少一点偏见,多一点理解。比如小宇的幼儿园后来做了“世界各国小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小宇讲爸爸的国家,小朋友们听了都觉得“好酷”,慢慢开始跟他玩,小宇终于露出了笑脸。

你觉得中非混血儿的成长难题,最该解决的是什么?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老冯叔

老冯叔

5
2025-10-06 04:25

中国男儿,雄起!守住自己的半边天,保家卫国,消灭卖国贼。

猜你喜欢

市井烟火集

市井烟火集

普通人生活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