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前预期是一样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就这样平息了,没人关注了,也不会再有下文了

沉默观察者 2025-10-06 01:18:47

和之前预期是一样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就这样平息了,没人关注了,也不会再有下文了,肖同学慢慢自己疗伤吧,杨同学还是人家杨同学。 法院两审均明确驳回杨某媛的性骚扰指控,认定肖某瑫的行为系皮肤病引发的生理性抓痒,这意味着肖某瑫自始至终处于被错误指控的境地。

但学校仅撤销记过处分,对其因处分导致的保研资格丧失、留学申请受阻等不可逆的学业损失未提及任何补救措施,对其遭遇的“开盒”网暴、个人信息透露等伤害也未启动权益维护程序 。

这种“只纠错不补偿”的处理,本质上是将制度失误的代价完全转嫁给了学生个体。 杨某媛作为事件的发起者,其指控经司法认定不成立,且其硕士论文被查实存在百余处不规范问题,包括引用错误、分析失准等,虽不构成学术不端,但已违反基本学术规范。

她在败诉后不仅未致歉,反而扬言继续阻挠肖某瑫的未来发展。

然而,学校仅追责了其导师和学院的审核责任,对杨某媛本人未作出任何纪律处分,其学位得以保留,甚至顺利保研读博 ,这种“指控者无责”的结果与“谁主张谁负责”的基本逻辑相悖。 事件的根源是学校当初在舆情压力下,仅用两天时间就仓促作出处分,且据当事人家属透露,该处分曾被坦言是“为舆情降温的应急处理”,暴露出处置程序的严重瑕疵。

但最终的问责名单中,仅有管理部门负责人、导师等被追责,对当初草率作出处分决定的核心决策环节未作任何说明,也未对错误指控引发的舆情混乱追究源头责任。

这种追责管理者、放过当事人”,的选择性问责,回避了事件的核心矛盾,自然难以让公众认可其公正性。 公众期待的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处理,而是过错与责任匹配、纠错与补偿同步的公正结果。

当被错告者的损失无人问津,指控者的不当行为未受约束,制度纠错就难以真正实现定分止争的效果。

就这样了,不会再有下文了,也不会再有啥人关注这件事了。

0 阅读:42
沉默观察者

沉默观察者

安静看世界,记录被忽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