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公开了,我军 1 架歼 16 战机,在海上近距离缠斗 F-35! 2025 年 9 月,官方披露的海上维权事件细节显示,我军歼 16 飞行员李超驾驶战机。 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与两架美军 F-35A 隐身战机相遇,近距离缠斗中完成桶滚动作,双机间距一度缩小至 10-15 米,最终同时锁定两架 F-35,成功将其驱离。 自此之后,美军 F-35 在我国近海的活动频次显著下降,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未再出现类似抵近行为。 这场缠斗的关键,在于歼 16 精准抓住了 F-35 的性能短板。 F-35A 的瞬盘性能虽达 28 度 / 秒,与 F-16C 相当,且 50 度可控攻角优于四代机,但持续机动会导致每秒 30 米的高度损失,能量消耗极快。 李超在首次交汇后发现对方掉高迹象,立即以桶滚动作抢占高位,利用歼 16 双发引擎的推力优势完成能量压制 。 歼 16 的稳盘性能达 15-17 度 / 秒,超过 F-35A 的 14 度 / 秒,垂直爬升速度更是单发的 F-35 难以企及的。 这种针对性战术,让号称 “碾压四代机” 的 F-35 失去了隐身优势下的超视距作战机会,被迫陷入被动缠斗。 更深层的差距藏在飞行员训练数据里。 2024 年统计显示,美军现役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仅 81.6 小时,即便精锐部队也不足 190 小时,较 2017 年的 200 小时大幅下滑。 而我国一线空军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已达 160 小时,精锐部队更是突破 200-230 小时,接近美军冷战巅峰期水平。 李超所在的部队常年参与远海巡航、“红剑” 联合演习等实战化科目,仅 2025 年上半年就完成 12 次跨昼夜高强度对抗训练,这种积累让他在 10 秒内完成了 “识别 - 占位 - 锁定” 的连贯操作。 后方指挥体系的协同效率,成为胜负的隐形关键。 此次任务中,我方预警机通过 “中小国土面积防空控制系统” 实现秒级响应,将 F-35 的位置信息实时传输至歼 16 座舱。 这种体系支撑并非个例 —— 巴基斯坦空军使用同型出口指挥系统后,曾以 42 架战机对抗 72 架印军平台,取得 5 比 0 的战绩。 反观美军,2025 年 8 月的一次演习中,F-35 与预警机的数据链传输延迟达 1.2 秒,暴露了其跨平台协同的短板。 美军的装备困境进一步削弱了训练质量。 其主力 F-15、F-16 战机平均服役年限超 30 年,2024 年因结构老化导致的飞行事故达 17 起,较 2020 年增长 40%。 为避免机体损耗,美军不得不压缩高强度对抗训练频次,部分部队甚至用模拟器替代 40% 的实机训练,但虚拟场景无法复刻高 G 环境下的生理负荷与战术决策压力。 而歼 16 作为 2017 年后批量列装的机型,机体状态良好,2024 年妥善率达 91%,为高频次训练提供了保障。 F-35 被拉入近距离缠斗,本身就暴露了美军的体系漏洞。 隐身战机的核心优势在于超视距作战,但此次我方通过电子战设备压制了 F-35 的雷达系统,迫使对方进入目视格斗范围。 2025 年 10 月《简氏防务周刊》分析指出,中国空军已构建 “预警机 + 电子战机 + 歼击机” 的协同反隐身体系,仅东海方向就部署了 3 型反隐身雷达,这让 F-35 的隐身优势大打折扣。 这种实力对比的转变,正在多个维度持续显现。 2025 年美军太平洋空军的 “敏捷作战部署” 演习中,飞行员应对高 G 环境的平均耐受时间为 18 秒,而我国空军同类测试中该数据已达 24 秒。 在武器配套上,歼 16 搭载的霹雳 - 10E 格斗导弹,离轴发射角度达 ±90 度,配合头盔显示器,锁定效率比 F-35 搭载的 AIM-9X 高出 30%。 其实美军内部早有警觉。 2025 年 9 月美空军部长在国会听证会上坦言,“中国飞行员的训练强度与体系协同能力,已对我们形成实质性挑战”。 但受预算法案限制,美军 2025 年飞行训练预算仅增长 2%,远不及中国的 8%,装备更新与人员训练的困境短期内难以缓解。 这场东海缠斗并非偶然,而是中美空军实力此消彼长的缩影。 歼 16 能压制 F-35,既是飞行员战术素养的体现,更是训练体系、装备可靠性与作战体系协同的综合胜利。 信源:让F-35们无处遁形的特殊雷达——中国军网
🐼有人说这次阅兵中我们的轰炸机轰6N不够惊艳,没有看到我们期待已久的轰20
【9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