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俄罗斯还有一个普京,不幸的是,俄罗斯只有一个普京,民调出来了,果然民众还是支持他的,24年来,他硬生生把一个靠卖油混日子、除了核武器没啥底牌的国家,变成了能在国际上跟谁都掰掰手腕的硬角色,2024年,他第五次走进克里姆林宫,坐上那个既威风又孤单的位子时,已经71岁了,现在72岁的他,精神头儿明显不如前几年,累得够呛,毕竟这些年为了俄罗斯,他拼得太狠了。 普京上任后,确实干了几件让俄罗斯人提气的事。 第一是收拾了无法无天的寡头集团,把国家经济命脉重新抓在手中,那些在90年代呼风唤雨的大亨,要么听话,要么流亡,要么入狱,这一步,让克里姆林宫重新成为权力中心。 第二是利用能源红利积累了雄厚资本,国际油价从1999年的每桶十几美元飙升到2008年的一百四十多美元,俄罗斯凭借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赚得盆满钵满,那几年,莫斯科街头豪车遍地,出国旅游的俄罗斯人遍布世界各地。 第三是重整军备,从2008年开始的军事改革,到在叙利亚的突然出兵,俄罗斯军队重新成为能打硬仗的力量,用一位欧洲外交官的话说,“俄罗斯人又回来了,而且是以你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方式,” 不过,这种“硬气”是有代价的。 西方制裁像紧箍咒一样越收越紧,俄罗斯经济始终没能摆脱对能源的依赖,你去莫斯科超市会发现,进口奶酪被白俄罗斯产品替代,欧洲时装店被土耳其品牌占据,普通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相比2014年前确实有所下降。 更深远的问题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停滞了,除了军工和能源,俄罗斯在高科技和制造业领域的声音微弱,一位在莫斯科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私下感叹,“我们成了戴着高科技王冠的原材料出口国,” 国际上,俄罗斯的朋友圈在不断缩小,虽然与中国的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在西方世界,俄罗斯几乎被孤立,这种处境,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国内的“堡垒心态”,越是受围攻,越要团结在强人周围。 普京能长期执政,除了实打实的政绩,更在于他精准把握了俄罗斯的民族心理。 苏联解体后的十年,俄罗斯人尝够了从超级大国沦为二流国家的失落。 普京带来的不仅是稳定和发展,更是一种久违的民族自豪感,2014年克里米亚入俄时,那种“俄罗斯终于说不”的激动,让他的支持率冲到惊人的89%。 但现在,情况正在起变化,乌克兰战事陷入僵局,国际制裁持续加压,国内经济发展乏力,72岁的普京看起来确实累了,他在公开场合的疲惫神态常常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一个国家的命运与一个人绑定太深,未来会怎样? 观察普京这二十四年,我常常想到国家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效率与可持续性,哪个更重要? 从效率角度看,强人政治确实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普京用二十年时间,让俄罗斯从混乱走向秩序,从边缘重返中心,在复杂国际环境中,这种高效决策显得尤为珍贵。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往往以牺牲制度建设和多元发展为代价,俄罗斯至今没有培育出能替代能源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生态,没有建立起真正独立高效的司法体系,当强人离去,这些制度空白可能会突然暴露出来。 更值得玩味的是民众的心理,在经历了90年代的混乱后,俄罗斯人似乎形成了一种“安全偏好”,宁愿要一个确定的强人,也不要不确定的民主,这种心理在很多转型国家都能看到。 普京时代给世界的启示可能是,国家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能在国际上“掰手腕”,更在于内部能否形成自我更新、自主创新的机制,强人可以打造一个强大的现在,但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保证一个民族的未来。 历史终将回答,普京留给俄罗斯的,是一个真正的复兴起点,还是又一个循环的开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还要再过二十年才能看清。
俄罗斯给中国最大的帮助是什么?让西方严重误判中国军工实力,西方一直认为中国是苏式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