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1世纪了,俄军居然还有骑兵战术!俄乌战争前线,俄罗斯派出骑兵,被乌克兰无人机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05 18:27:44

都21世纪了,俄军居然还有骑兵战术!俄乌战争前线,俄罗斯派出骑兵,被乌克兰无人机团灭! 2025年10月4日,美国《防务博客》报道: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前线重启了骑兵部队,且已投入实战。在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主导战场的今天,这种看似穿越回冷兵器时代的战术,究竟是别出心裁的创新,还是战场困境下的无奈之举? 此次重返战场的骑兵部队,隶属于俄军第51集团军第9旅下属的“风暴”特战单位,活动区域集中在顿涅茨克地区。从公开的训练画面能看到,他们采用独特的双人骑乘突击模式。 一人专注控制马匹保持机动,另一人手持武器警戒掩护,待接近敌方阵地后迅速下马,转为地面作战。为了让这一战术落地,俄军军官还专门在旅级训练场开设马术课程,从基础骑术到战术配合,进行系统性训练。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骑兵部队刚投入实战就遭遇重创——一支分队被乌克兰无人机锁定,转瞬之间便被彻底摧毁。这一幕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俄方对骑兵战术的期待。在现代火力体系下,骑兵这般缺乏防护的目标,难道不是明摆着“送人头”? 俄方并非异想天开,重启骑兵背后藏着对战场现实的考量。乌克兰前线早已打成“绞肉机”,道路被炮火摧毁得支离破碎,装甲车和卡车常常陷入泥泞动弹不得。 马匹却能在山地、森林等复杂地形中如履平地,这是机械载具无法比拟的优势。更关键的是,前线电子战激烈,机械装备容易被干扰失灵,而马匹完全不受电子信号影响,甚至不会像装甲车那样被红外设备轻易锁定,理论上具备隐蔽突进的条件。 能源短缺更是戳中了俄军的痛点。持续的战争消耗让俄罗斯燃油供应紧张,而马匹根本不需要燃料,只要有草料就能维持战斗力。这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共同构成了俄军重启骑兵的理论依据。 在俄方看来,这绝非复古倒退,而是针对高科技战争失衡的“纠偏创新”,试图在电子压制的困境中,找到一条非数字化的突围路径。客观来看,骑兵在极端战场环境中的确有独特价值。 当交通瘫痪、油料告急,或是电子干扰强到通讯中断时,马匹能成为最可靠的“低技术机动工具”。在装甲车无法抵达的林地、河谷,骑兵可以悄无声息地完成短途运输、侦察或小规模偷袭任务。 未装蹄铁的马匹对某些磁性地雷还有天然敏感性,在雷区密布的前线,甚至能起到一定的探雷作用。配合马匹夜间敏锐的视力执行隐蔽任务,理论上能避开不少现代侦察手段。 但这些优势在无人机面前,几乎成了笑话。如今的俄乌战场,无人机密度早已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热成像镜头能穿透夜色捕捉体温信号,声呐监听能捕捉马匹的蹄声与呼吸,图像识别系统更是能在复杂背景中锁定目标。 骑兵再隐蔽,也躲不过天空中“眼睛”的监视。更致命的是,马匹和骑手都是毫无防护的“软目标”,一旦被无人机锁定,无论是投掷炸弹还是引导炮火,都能实现“一击必杀”,几乎没有生还可能。 骑兵的短板还不止于此,马匹的载重能力有限,无法携带重型武器和大量补给,注定只能执行小规模任务,难以影响战场全局。作为动物,马匹容易被炮火声惊吓失控,一旦狂奔起来,整支分队的战术部署会瞬间崩溃,骑手甚至可能被甩落受伤。 这些与生俱来的缺陷,让骑兵在现代战争中注定难以立足俄军重启骑兵的举动,更像是长期消耗战后的无奈选择。持续的冲突让俄军重型装备损耗严重,油料供应捉襟见肘,电子战设备也面临性能瓶颈。 在高科技手段失灵、传统装备受限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回头求助于这种“老古董”战术。可实战已经给出答案:用骑兵对抗无人机,无异于以卵击石。 这场“复古实验”也给现代战争提了个醒:战术创新必须贴合战场实际,而非脱离现实的空想。高科技战争并非万能,确实存在技术盲区和装备短板,但填补这些空白的,应该是更先进的装备或更灵活的战术组合,而非倒退到百年前的作战模式。 马匹能解决的机动问题,或许可以通过改进小型全地形车、发展静音无人机来实现;应对电子干扰,更可靠的方式是升级抗干扰设备,而非放弃技术优势。 俄军骑兵被无人机摧毁的案例,早已不是个例。战场上,无人机对地面软目标的杀伤效率极高,曾有记录显示,自杀式无人机从锁定目标到完成打击,仅需4秒钟。在这样的“死亡速度”面前,骑兵的机动性毫无意义。 说到底,俄军重启骑兵更像是一场“病急乱投医”的尝试,折射出的是其在战场资源、技术装备上的双重困境。这种战术或许能在极个别场景下发挥作用,但终究无法改变战局走向,反而可能让更多士兵白白牺牲。 现代战争的核心早已是体系对抗,单一战术再巧妙,也抵不过完整的作战体系。骑兵的短暂回归,不过是俄乌战场“现代与复古交织”的一个缩影,它既证明了战争的复杂性,也印证了一个道理:脱离时代的战术,再怎么包装成“创新”,最终也只会沦为战场笑柄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