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 2 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马伟明院士那个在青藏高原上建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的设想,一听就带着点科幻照进现实的猛劲儿。这想法可不是凭空蹦出来的,它背后靠的是咱们国家在电磁发射技术这块儿越来越厚的家底儿。 你想想,要把东西加速到能冲出大气层,传统火箭得烧多少燃料,而电磁发射玩的是电磁力,理论上更带劲、更可控,还能反复用。但真要在青藏高原这种地方搞个2公里长的轨道,这事儿立马就变得复杂起来,说白了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得摸着石头过河。 为啥偏偏要选青藏高原呢?这地方海拔高,空气稀薄,对于发射来说天然就占便宜,因为空气阻力小啊。但好处和麻烦往往是双胞胎。高原上施工,那难度是平地的好几倍。 首先就是缺氧,工人在上面干活儿,体能下降得厉害,平常能扛一百斤,在高原上可能六十斤就喘不上气了。大型机械也一样,发动机功率在缺氧环境下会掉链子,效率大打折扣。 这还不算完,高原上气温低,昼夜温差又大,混凝土这玩意儿娇气得很,浇筑的时候要是温度没控制好,或者养护不到位,强度就达不到要求,这可是关系到大轨道基础稳不稳的命根子问题。 再加上高原地质情况复杂,冻土是常有的,这冻土会随着温度变化胀胀缩缩,就像地面在呼吸一样,你想想,一条要求精度极高的轨道,下面的地基要是不稳定,今天高点明天低点,那还怎么玩?当年建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的时候,铁塔基础都得为冻土特制,费老劲了。这还只是修路架桥,对于要求极高的电磁轨道来说,基础平稳的重要性更是要命。 钱也是个绕不开的大问题,2公里长的大家伙,可不是普通工地上的钢筋水泥。电磁轨道本身需要特殊的材料和高精度的加工工艺,这成本就低不了。再看高原的物流,所有的设备、建材,几乎都得从外面运进去。像在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时,大型构件运输就是个大挑战,有些地方路都没有,得靠直升机吊运。你这2公里长的轨道,相关的设备和建材运输起来,光运费就是个天文数字。 而且高原环境对设备的损耗也大,维护成本比在平原高出一大截。专家们说造价太高,这绝对是的大实话。就像那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建在高原上虽然科学价值巨大,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惊人的。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国家在高原搞大工程也不是没经验,而且有些经验还真能借来用用。比如,那种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拉索观测站就这么干的,先建一部分,用起来,同时继续建剩下的。对于这种长轨道,是不是也可以分段建设、分段调试? 还有,在高原建变电站时,为了解决混凝土浇筑的保温问题,工人们想出了用篷布全封闭围挡,给浇筑好的屋面盖上棉被、电热毯,再用碘钨灯和火炉加热的土办法,效果不错。这种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思路,在轨道施工中肯定也用得上。 另外,像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在青海高海拔地区进行航空电磁法探测时,也积累了应对复杂地形和气候的经验。这些经验虽然领域不同,但那种克服极端条件的精神和某些技术思路是相通的。 虽然眼下看来困难一大堆,但马院士这个设想本身,就像个技术催化剂。它逼着人去想,怎么在高原搞大型精密建筑?怎么把电磁发射规模往大了做?这些攻关过程中磨出来的技术,比如特殊材料、精密施工工艺、远程控制系统,说不定哪天就在别的领域开花结果了。 就像为拉索项目研发国产20英寸光电倍增管,打破了国外垄断,还提升了性能。这种大胆的设想,最大的价值有时候不是它本身马上实现,而是它能拉动整个技术链条往前蹦一大步。 所以,马伟明院士这个青藏高原2公里电磁发射轨道的想法,确实是个震撼弹。现在说它能不能成,还为时过早。但这玩意儿就像在挑战一个工程学的极限,一旦这里头某个关键环节被突破了,说不定就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现在嘛,它更像是一个高高挂起的指路牌,告诉咱们技术的前方还有多长的路要跑。
俄罗斯给中国最大的帮助是什么?让西方严重误判中国军工实力,西方一直认为中国是苏式
【4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