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声名鹊起的撒切尔女郎,一上台就把“保英领土”的态度搬到了香港问题上。 撒切尔夫人敢在香港问题上动战争心思,根本原因是1982年的福克兰群岛战争给了她足够的底气。那场打了74天的战争里,英国皇家海军横跨半个地球,付出258名士兵伤亡的代价,硬生生从阿根廷手里抢回了群岛控制权,这一战直接把她从内政泥潭里捞了出来。 当时英国失业人数突破300万,是二战后最高值,她的改革搞得民怨沸腾,保守党支持率跌到31%,可战争胜利后,支持率一下飙升到59%,1983年大选更是带着保守党轻松赢了。这种靠战争扭转乾坤的体验,让刚尝到甜头的撒切尔把“铁娘子”的强硬劲头全用到了香港问题上,在她眼里,保住香港就像保住福克兰一样,既能稳住海外利益,又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香港这地方对英国来说可不是块普通殖民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是所有殖民地里最大的英镑储备基地,1967年的时候储备量达到 3.63亿英镑,比全英国海外债务总额的十分之一还多,说是英国的海外取款机一点不夸张。 哪怕后来1967年英镑贬值,香港争取到了财政自治,它的战略价值还是没降,冷战格局下,香港是英国在远东的情报中心和贸易跳板,驻港英军最多时达到2万多人,90年代还保持着 9000 多人的规模,这些驻军不仅能控制远东航运要道,还能盯着周边地区的动向。撒切尔心里门儿清,丢了香港就等于丢了在亚洲的战略支点,手里的国际话语权都得掉个档次,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乖乖归还。 可算盘打得再响,也得看对手是谁。撒切尔刚把福克兰的经验搬过来,就撞上了中国的硬钉子。1982 年 9 月她访华和邓小平会谈,一上来就拿“条约有效论”扯皮,想把香港留在英国势力范围里,结果直接被顶了回去。邓小平明确说主权问题没得谈,1997 年必须收回香港,甚至放出狠话,除了驻军没有别的办法体现主权,还怒批“可以不驻军”的说法是胡说八道。 更关键的是军事部署,香港紧挨着中国大陆,英国要是想打,得把舰队从欧洲开到南海,光航程就上万公里,后勤补给线拉得比福克兰战争时还长,而中国的陆军当时已经具备碾压性的近海作战能力,真打起来英军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撒切尔身边的智囊肯定算过这笔账,福克兰战争已经耗了不少国力,再跟中国开仗,别说保住香港,可能连现有的海外利益都得搭进去。 国际形势和经济利益更是给撒切尔泼了盆冷水,冷战时期中美苏形成大三角关系,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根本不可能像支持英国打阿根廷那样站在英国这边,反而得劝英国别惹中国,这一下就断了英国的外部支援。 更现实的是,80年代的英国早不是日不落帝国了,经济衰退得厉害,连国内失业问题都解决不了,哪有闲钱支撑一场远在东亚的战争?福克兰战争的胜利已经是强弩之末,再硬撑着跟中国叫板,恐怕就是第二个加尔铁里的下场,撒切尔可不想自己的政治生涯栽在香港。 所以说撒切尔的战争念头也就是想想而已,真要落地根本不现实。她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摔倒的那张照片,多少有点象征意义,再硬的“铁娘子”,碰到主权问题寸步不让的中国,也得认怂。后来她在谈判里耍的那些小手段,比如阻挠中国驻军,一会儿说希望驻军只对付外来侵略,一会儿又要求平时不驻部队,只留指挥机关,甚至在军营位置上挑三拣四,本质上都是打不赢之后的挣扎。 毕竟香港不是福克兰,中国也不是阿根廷,靠战争抢殖民地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撒切尔心里比谁都清楚,真动起手来,英国只会输得底朝天,与其闹到鱼死网破,不如在谈判桌上争取点实际利益,这才是她最终放弃战争想法的根本原因。
[点赞]美国副总统今年曾暗示中国,如果不接受关税就考虑战争,谁料音未落,中国高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