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钱塘江的潮水裹挟着千年气势奔涌而来,海宁的观潮季不仅是自然奇观的盛宴,更是一场城市治理的“大考”。面对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海宁全市上下以“战时状态”投入筹备,用科技、责任与温情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一、科技赋能:AI与无人机织就“智慧防护网” 海宁警方创新推出“智通阡陌”交通协同优化模型,全市700余个红绿灯化身“智慧大脑”,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车流潮汐规律,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例如,在观潮核心路段,系统可提前30分钟预判拥堵点,自动延长绿灯时长,确保道路通行效率提升40%。 “空中交警”无人机战队则成为另一道防线。5架政务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喊话器,3分钟内抵达事故现场,通过“慧眼治理”系统实时传输证据至“浙里快处”平台,实现“5分钟撤离现场”。游客王女士感慨:“刚发生剐蹭,无人机就悬停拍照,交警5分钟内到场,效率惊人!” 二、责任压实:三级联动构建“安全闭环” 海宁建立“市领导带队督导+部门专项服务+镇街全面排查”机制,形成“全市一盘棋”格局。 • 市领导下沉一线:市委书记徐明良在观潮安保会议上强调“绝对安全、万无一失”,要求对海塘安全设施、警示标识进行全面排查,封闭不宜观潮区域; • 部门专业服务:市应急局联合省级危化专家驻守企业,市交通局随机抽查道路运输、港口码头安全; • 镇街网格化管理:丁桥镇设立海塘一线指挥部,利用48个视频监控与5架无人机空地协同,动态疏导人流,同时通过广播与无人机喊话提醒游客远离危险区域。 三、全民行动:1200名志愿者化身“潮城守护者” 在盐官观潮胜地公园,120余名志愿者身着红马甲,为游客提供指路、寻物、急救等服务。他们手持“观潮安全手册”,用方言向老年游客讲解注意事项;在停车场,志愿者引导车辆有序停放,避免拥堵;在观潮台,他们协助安保人员劝导游客勿翻越栅栏,并分发急救包。 “每年观潮季,志愿者都是一道温暖风景线。”盐官镇工作人员介绍,今年还增设了60个流动厕所与7个医疗救助点,确保游客需求“5分钟响应”。 四、错峰出行:多元方案缓解“潮后拥堵” 为应对潮后1小时内的人流车流高峰,海宁推出“公交+城铁+短驳”立体交通体系: • 自驾游客:需提前通过“海宁公安”公众号申领电子通行证,车辆按单双号限行; • 公共交通:杭海城际铁路盐官站直达景区,公交短驳专线覆盖周边停车场; • 云观潮:央视直播与海宁公安视频号同步开启,游客可足不出户领略“一线潮”震撼。 五、文化赋能:安全宣传融入“潮城记忆” 海宁将安全教育融入文化体验,推出“评弹说安全”“非遗剪纸绘潮险”等活动。在硖石书场,评弹艺人用吴侬软语演绎《观潮安全三字经》,50余名居民边听边学;在南关厢历史街区,非遗传承人现场剪出“潮水逃生路线图”,游客可带回家作为纪念。 “安全不是冷冰冰的口号,而是潮城文化的温度。”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通过文化浸润,游客更易接受安全提示。 结语: 当潮水奔涌而来,海宁用科技之智、责任之心与人文之情,将观潮季的“安全考卷”答得漂亮。正如市委书记徐明良所言:“观潮季的绝对安全,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检验,更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 互动话题:你见过最震撼的钱塘江大潮是哪一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潮故事! (本文数据来源:海宁市政府门户网站、海宁公安、嘉兴本地宝等公开报道)
为什么在北京,大家对通勤容忍度这么高?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