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说起来,马伟明团队早在上世纪就盯着电磁发射这块难啃的领域死磕,光是那套给电磁设备当“超级心脏”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就足足磨了十年才搞定,现在早就稳稳当当装在海军舰艇上了,正是这套系统能输出稳定的大电流,才给电磁发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年搞这项技术时,英美等发达国家都认准了中压交流路线,三次召集的顶尖专家几乎一致否定咱们的方向,说以中国的条件根本行不通,结果马伟明团队硬是打破跟踪模仿的旧模式,搞出了领先世界十年以上的成果。 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系统就是最好的证明,能轻松弹射3到35吨级的舰载机,连美国福特级航母25吨的最大弹射重量都比不过,这份技术底气可不是吹出来的。 不过专家说造价太高、不好施工确实没说错,这事儿放在当下确实是块烫手山芋。就拿钱来说,青藏高原上搞工程从来都是花钱如流水,当年修拉萨到日喀则的铁路,每米造价就超过5万元,2公里轨道光基础土建就得砸进去1个亿,这还没算电磁设备的钱。 要知道电磁发射可不是铺两条铁轨那么简单,得有能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供电系统,之前有人算过,要是用电磁弹射发射火箭,得配一个几千兆瓦的电站,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才22.5千兆瓦,还不是随时满负荷运转,这背后的电力配套成本想想都头大。 说起施工难度,青藏高原的地形简直是施工队的噩梦,拉日铁路光是隧道就占了近三分之一路程,还得架跨江索道吊设备,打几公里的施工隧洞才能推进,而共玉公路所在的海拔4300米区域,一年只能施工半年,剩下的时间冷得根本没法干活,更别说要建精度极高的电磁轨道,冻土冻融带来的地面沉降都能让轨道变形,这可不是普通工程能解决的。 更关键的是电磁发射本身的技术门槛,现在的导轨材料还没跟上需求。美国搞的6米电磁导轨炮,虽然能把弹药加速到每秒2到2.5千米,但导轨磨损得厉害,得不断改进材料才能维持性能。2公里的轨道要是用现在的材料,发射几次可能就废了,而且还得承受发射时的巨大冲击力,这对材料强度和耐热性都是极致考验。 还有能源储存的问题,航母上的电磁弹射器弹射30吨的飞机都要121兆焦耳能量,还得在几秒内释放,要是发射卫星,能量需求得翻几十倍,现有的电容和变电设备根本扛不住,这也是为啥现在还没法落地的重要原因。 但谁也别小看马伟明团队的攻坚能力,他们从来都是先啃硬骨头再谈应用,当年搞无轴泵喷技术,从实验室到通过船级社认证一步步推进,现在已经用在无人潜航器上了。 而且技术突破往往是连锁反应,现在民营航天公司搞的“谷神星二号”火箭,用电磁弹射后运载能力从1.6吨直接升到3.5吨,发射成本能降到600美元/公斤,比航天飞机的2万美元/公斤便宜太多。 要是高原施工技术再升级,比如借鉴青藏铁路的冻土处理经验,加上新型复合材料突破,导轨寿命和承载能力提上来,这2公里轨道还真有可能在世界屋脊立起来。 到时候青藏高原的海拔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能省掉不少发射动力,别说往西藏投送物资,卫星顺着这根“电磁弹弓”上天,成本能砍一大截,甚至未来的空天飞机都能省掉一级发动机,直接靠电磁弹射启动冲压发动机。 当年没人相信中压直流技术能成,现在不也领先世界了?说不定哪天再看新闻,世界屋脊上真就立起了这根创造奇迹的轨道。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兰亭说事
2025-10-05 07:44: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