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投降不是因为美国的原子弹,而是因为苏联发的1个公告。所有人都以为,当年二战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美国,因为它投向日方的两颗原子弹。实际上并不是,压倒日本的其实苏联,为何这么说呢? 1945年的时候日本早就不是什么“大东亚共荣圈”的霸主了,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打得节节败退,本土天天被轰炸机炸得鸡飞狗跳,工厂炸没了,粮食也快断了,老百姓躲在防空洞里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可即便惨成这样,军部那帮硬骨头还在喊“一亿玉碎”,叫嚣着要在本土跟盟军拼刺刀,其实这背后藏着“苏联调停”的心思。 说白了,日本这点底气源自1941年的《苏日中立条约》,当时欧洲战场打得昏天黑地,日本怕腹背受敌不敢北进,苏联也想专心对付德国不愿东顾,这份互不侵犯的条约就成了日本的“定心丸”。 哪怕1945年4月苏联明确说要废约,日本军部还自我安慰“废约不代表开战”,甚至在7月派驻苏大使带着厚礼去求斯大林,想让苏联出面跟美英斡旋,争取个“体面投降”的机会,保住天皇的地位和朝鲜、中国东北的部分利益。 他们盘算着,只要苏联不翻脸,就算丢了太平洋,还能靠着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撑场面,跟盟军讨价还价。 可日本没算到,早在德国投降之前,苏联就已经和美国、英国达成了协议,等欧洲战场结束,就出兵远东收拾日本。 1945年8月8日下午5点,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突然召见日本大使,甩过去一份宣战公告,明确说8月9日起苏日进入战争状态。 这份公告像一盆冰水,直接浇灭了日本的最后幻想,更狠的是公告背后跟着的百万雄师。 苏联为这场仗准备得相当充分,从欧洲战场调来了精锐部队,组建了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到174.7万人,带着5250辆坦克、5170架飞机,还有太平洋舰队和黑龙江分舰队协同作战,这阵容比日本关东军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此时关东军的精锐早就被抽去填太平洋战场的窟窿,剩下的70万人里大半是新兵和凑数的伪满军队,装备差到重武器都凑不齐。 8月9日零时一过,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同时突击,坦克集群直接碾过内蒙古草原和大兴安岭,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远东第一方面军两天就突破了日军的东方防线,拿下牡丹江;后贝加尔方面军长驱直入,四天就逼近长春、沈阳;远东第二方面军强渡黑龙江,把日军逼得节节败退。 短短一周时间,关东军主力就被全歼,59万日军成了俘虏,中国东北的日军据点被一锅端。 再看美国投下的原子弹,8月6日广岛的核爆造成14万人伤亡,9日长崎又有7万人丧生,确实惨烈,但日本军部一开始还想蒙混过关,对外宣称是“特殊炸弹”,甚至计划把新兵补充到广岛,硬撑着不投降。 可苏联出兵后,他们彻底慌了——关东军没了,中国东北这个“后方基地”丢了,北边的苏联百万大军压境,南边的美军随时可能登陆本土,这下成了真正的两面受敌,连退路都没了。 之前求苏联调停的算盘彻底落空,反而引来了更狠的对手,军部那帮人终于明白,再喊“玉碎”就是真碎了。 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广播投降诏书,这一切都发生在苏联宣战短短一周内。 说白了,原子弹是把日本打疼了,但没打垮他们的侥幸心理;而苏联的公告和出兵,直接抽走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断了所有后路。日本从头到尾都在赌苏联会保持中立,结果赌输了,这才是他们乖乖投降的真正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