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学者赖岳谦建议,等到两岸统一之后,大陆能不能考虑一下,在航天员培养人员中,加入台湾地区的宇航员,让台湾地区的青年也能够和澳门、香港一样公平的参与到太空培训选拔中。大家觉得赖岳谦的这个建议怎样呢? 赖岳谦的这个想法很接地气,他没有上来就讲统一大道理,也没有扯那些高大上的政治理论,而是盯住了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东西——航天梦想。 毕竟不管是香港青年、澳门青年还是台湾青年,谁小时候没仰着脑袋看过星星,没幻想过坐上火箭去太空看看? 这绝不是空想,看看港澳的例子就知道,这种公平参与早就有实打实的先例。2024年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结果里,香港和澳门已经各有1名载荷专家入选,这两位已经进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开始系统训练,身心状态都很不错。 要知道,香港当时报名的就有120人,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轮严格筛选才最终确定人选,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完全靠实力说话,这就是最直接的公平体现。 香港的科研力量也没闲着,2025年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搭载的空间站微生物防控项目,就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团队的核心技术,他们搞的AIE融合仿生纳米抗菌模块,能在太空里实时监测并杀灭微生物,给航天员的健康上了道保险。 就连香港的中学生都已经动手造卫星了,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宏信书院的10个学生,自己设计制造的立方卫星都已经在西伯利亚完成31公里高度的测试,年底就要发射到100公里以上的太空收集数据。 再往前看,澳门早就和内地联手搞航天项目了,2023年投入使用的“澳科一号”卫星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颗卫星由国家航天局和澳门特区政府联合开展,澳门科技大学负责提供科学载荷,还建了专门的数据应用中心,现在正源源不断地传回高精度地磁场数据。 这说明啥?只要有平台,中国各地的青年都能在航天领域发光发热! 台湾其实不缺航天相关的人才基础,就说台湾海洋大学,光工学院就有机械与机电工程、系统工程暨造船学这些专业,电机资讯学院还有通讯与导航工程、光电科学等研究所,每年都培养不少相关人才。 可这些人才在台湾根本没施展空间,虽说台湾省早在2023年就喊出了探月计划,号称要走“绕、落、回”三步棋,计划2028年首次发射,可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这些年台湾既没有自己的火箭,也造不出月球着陆器,只能花钱买别人的载荷位置蹭车,预算才8100万人民币,还不够内地航天企业一个零头——光是中国卫通一家的市值就有900多亿,更别说整个航天装备产业的体量了。 而且计划还一缩再缩,从最初的9个载荷砍到2个,发射时间也一推再推,说是探月工程,其实更像个PPT项目,还大多靠美国技术,火箭更是只造出了大学水平的探空火箭,连亚轨道都出不去。 反观内地,现在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探月工程都到了采样返回的阶段,火星探测也早已落地,这样的实力差距,注定了只有统一后台湾青年才能真正触摸到太空。 看看那些支撑航天事业的企业,中国卫星市值437亿,航天电子385亿,这些企业搭建的产业链,能提供从卫星制造到火箭发射的全流程支持,这是台湾靠400亿新台币(约93亿人民币)预算搞的本土火箭计划根本没法比的。 统一后,台湾的航天人才和科研机构就能直接接入这个庞大的体系,不用再抱着“蹭车”的心态搞研究,而是能堂堂正正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里,就像香港科技大学现在牵头研发嫦娥八号的月面作业机械人一样,从技术参与者变成核心共建者。 其实从国家层面早就释放出了明确信号,第四批航天员选拔首次面向港澳,就是在实践“全国一盘棋”的航天布局,接下来把台湾纳入其中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航天梦想不分地域,当年“神舟”飞天让全中国沸腾,如今空间站里有了港澳专家的身影,未来自然也该有台湾青年的位置。 想想看,等到统一后,台湾的年轻人不用再盯着别人的火箭羡慕,而是能和内地、港澳的同龄人一起报名航天员选拔,一起参与空间站实验,一起设计探月载荷,这种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体验,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 赖岳谦的建议之所以让人觉得实在,就是因为他看透了航天梦想背后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不分地域,只关乎共同的身份认同。 当台湾青年也能穿着中国的航天服进入空间站,看着地球说出“我是中国航天员”的时候,那种国家自豪感带来的凝聚力,远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深入人心。而这一切,都得等统一之后才能实现,毕竟只有在一个强大的国家体系里,个人的航天梦想才能真正照进现实。
13万台湾民调投票出炉!最让人震惊的那个数字,不是郑丽文的22.2%,也不是郝龙
【24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