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玉树的山还冷着,可山里的枪声已经响了。叛军卷土重来,这次,比上年更狠,人数更多,武器也全。一位副指挥员牺牲在治多县西部,子弹穿透肩膀,连夜没能挺过去。 事其实早在1958年就埋下了。那年,民主改革一推,老牧主、部落头人全坐不住了。 他们的牛羊、土地、地位,全都要“分掉”,这对那些老势力来说,像是砍了命根子。 他们一边装乖,一边暗地里联系旧部,准备动手。 可问题来了。这事不只是内部反弹。外边也来搅局。 台湾国民党残部和CIA趁乱下手,1959年上半年光玉树一地就空投了3700多支枪、20多门迫击炮,还有16个特务。 电台、地图、指令,全套的。 他们要把这次叛乱搞成“第二次藏地独立”。 查当松多成了主战区,1.2万人聚在那儿,头儿叫欧才扎错,身边还有个空投下来的国民党少将赵宜川,直接带电台指挥。 这边情报刚到,玉树指挥部连夜开会。3月24日,指挥部正式成立。 孙光挂帅,彭思忠和霍如海任副指挥。那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仗打起来,不会轻松。 4月中旬,第一仗在什藏寺打响。三百多人被围歼,头目多伯当场击毙。 接着,5月17日,兴海又是一仗,打掉800多人,救回被胁迫的群众1500人。 按理说,该松口气了。可没想到,真正的硬仗才开始。 7月,查当松多战役打响。叛军1.2万人全在那儿,赵宜川亲自指挥。 解放军调来3万人,10架轰炸机,分三路围剿。 从山口打到山腰,再从高原压回谷底,打了整整一周。 最后,赵宜川被击毙,欧才扎错带着几百残部逃进无人区。 缴枪6000多支,俘虏7000多人。那一战,玉树人心才算稳了些。 可叛乱没完。1960年,西藏军区丁盛带兵来支援,和孙光合指,再打“二号地区”。 这次,兵力1.7万,打了26天,歼敌8000多人。 战术也变了:骑兵改成摩托化大队,配上炮兵、空军,一路清剿一路宣传,还派出42支武工队深入牧区,解救群众、拆散残敌。 但代价也大。1960年7月,霍如海在治多县西部被伏击,胸口中弹,牺牲时才47岁,是整个平叛战役中最高殉职级别的指挥员。 那一天,玉树指挥部的无线电整整沉默了五分钟。 再往后,是清剿,是补刀,是追击。 1961年最后一股叛匪在玉树骑兵支队手下全灭,两个头头陈琳和才仁,全被击毙,带的50多人也没跑出去。 整个叛乱到这,才算彻底结束。 可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其实没那么简单。 当年运输队有一批人,负责送弹药进山。结果在杂多县边界,被伏击,全队32人,没一个回来。 有人直到十年后才在雪地里找到他们的遗骸,枪械全被拆走,背包还在。 还有一段事,很多人不知道。1958年到1959年,果洛那边发放了近百万的救济款,安置了4万群众。 可有些人,就是不愿信国家,非要跟着叛军走,最后死在荒山里,连个埋的地方都没有。 玉树烈士陵园里,埋着392名烈士,其中328名是解放军。 他们大多死在没有名字的山口、无名的峡谷,死的时候,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给家里写一封信。 这些年,玉树变了,路通了,牧区也有了电、暖气和学校。 可每年清明,一定有人去那片山下献花。没人说话,只是看着那一排排的碑,站很久。 这场拉锯了三年的平叛战争,打掉的不是一群叛军,而是整个旧制度最后的挣扎。 也正是这些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安稳。
1946年,斯大林把朱可夫贬去当敖德萨军区司令员,从最高副统帅到一个二级军区司令
【9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