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人民的真专家!人大教授吴晓求尖锐揭露:普通老百姓取钱干什么,根本不是银行该管的事。 这话真是说到大伙心坎里了,毕竟谁去银行办业务没被问过几句扎心的话呢——“您这钱是哪儿来的啊?”“取这么多干啥用啊?”,本来挺简单的存取款,硬生生搞得跟查户口似的,尴尬又窝火。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的院长,吴晓求在去年七月的一个经济论坛上,干脆利落地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他直截了当地说,银行这么盘问,根本就是严重侵犯老百姓的隐私权,哪条法律给银行这个权力了?钱是自己的,来源合法,用途正当,凭啥得跟银行一一报备?这话一出来,立马在网上引发一片叫好,毕竟这事儿戳中了太多人的日常痛点。 其实早从2022年开始,“存取5万以上要登记来源用途”的规定就闹过一阵风波。后来因为争议太大,说是“技术原因”暂缓实施了,但实际办业务时,不少银行还是会习惯性地问东问西。 有网友就吐槽,取几万块周转资金,被问得像犯了错似的,虽然知道是规定,但那种被审视的感觉特别差。 吴晓求特别强调,打击洗钱、防范诈骗这些事儿没错,银行有这个义务,但不能拿普通老百姓开刀,搞“一刀切”。数据其实说得很明白,5万以上的现金存取业务,只占所有现金业务的2%都不到,为了这2%,让98%的人都遭这份罪,实在没必要。 而且真要搞违法犯罪的,人家早学会“化整为零”拆分存取了。2024年就有3.7万笔可疑交易是这么操作的,可见这种笨办法根本防不住坏人。 好在现在终于有了好消息。2025年八月,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三部门联合出了个征求意见稿,直接把5万以上存取款强制登记的要求给删了。 这意味着以后去银行办这类业务,不用再填那些繁琐的单子,也不用跟柜员解释钱要用来买房还是看病了。光核实身份就行,能省不少时间。这背后,吴晓求教授的直言发声绝对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毕竟他说出了大家不敢说又想说的话。 当然了,取消强制登记不代表不管了,只是换了更聪明的办法。现在银行的智能风控系统可厉害了,能给客户画风险画像,平时工资存取、养老金周转这些低风险业务,直接一路绿灯; 但要是涉及跨境资金、敏感地区交易,或者频繁拆分成接近5万的金额存取,系统立马就会预警,再重点核查。 有头部银行试过,这么一来低风险客户的业务时间省了40%,高风险交易的拦截率还高达92%,比以前人工盘问靠谱多了。 说到底,吴晓求教授敢站出来说这话,就是因为他戳中了问题的要害:政策得在法律框架内走,不能为了省事就侵犯老百姓的隐私。 现在新规要来了,以后去银行办业务能少点麻烦,这才是真的为人民考虑,这样的专家,才配得上“人民的真专家”这个称呼。
你存的是2万,不是4万啊!重庆,大妈坚称存的是4万元,银行怎么也解释不通,说她是
【2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