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独狼式恐袭,人肉炸弹,多么熟悉的场景和手段!英国刚发生的血案,不仅仅只是反犹

卡哇伊欧安塞 2025-10-04 09:50:14

又是独狼式恐袭,人肉炸弹,多么熟悉的场景和手段!英国刚发生的血案,不仅仅只是反犹主义抬头,更是移民政策埋下的炸弹。 10月2日,英国曼彻斯特Heaton Park犹太教堂外,发生一起致命袭击案。 当时是犹太教重要节日赎罪日,很多信徒聚集在教堂参加仪式。 一名35岁的叙利亚裔男子驾驶汽车冲撞人群,随后下车持刀继续行凶。 他穿着仿制炸弹背心,疑似制造更大恐慌。 英国警方很快赶到,将其击毙。 现场两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 案发后,警方确认这是一场恐怖袭击。 袭击者Jihad al-Shamie,拥有英国国籍,有刑事案底,目前正因涉嫌强奸案件被保释中。 案发前未被列入任何极端主义监控名单,也未显示加入组织迹象。 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独狼式”恐袭。 发动者往往没有明确上级指令,通过网络激化,自主选择目标、自主动手。 这种人不需要组织,不需要武器制造工厂,只靠一台车和一把刀,就能造成社会恐慌。 这类袭击,防不胜防。 偏偏英国近年来这类事件越来越多。 从地铁爆炸,到桥上砍人,再到这次教堂外袭击,手段简单粗暴,效果极大。 袭击目标选择犹太场所,不是偶然。 这不是随机作案,而是有意识地打击特定族群。 反犹主义在欧洲不是新鲜事。 当它与移民身份、宗教极端主义交织,就变成了爆炸性社会问题。 英国接纳过大量来自中东、非洲的难民和移民。 大多数人安分守法,但有极少数在社会边缘化、失业、歧视、网络极端信息影响下逐渐激进。 这种风险,在当前巴以冲突紧张、国际舆论对立的背景下变得更加敏感。 这起案发时间就在以色列和哈马斯交火之后,反犹情绪在部分社群中持续升温。 不是说移民就是风险,而是说移民政策如果不配套融合措施、不加强筛查与社会教育,迟早出问题。 极端分子钻的就是制度空子。 这个袭击者在英国有案底,涉嫌性侵,却仍在保释状态,没有被列为潜在威胁。 这说明情报系统对“非宗教恐袭”线索依赖太重,而对“行为反常、态度激进”的个体警觉性不足。 事发后警方调查发现,袭击者过去几个月常浏览反犹网站、观看激进视频,还在网络论坛发表过激言论。 这些如果能早点引起注意,也许就能提前干预。 现在的问题是,袭击发生后大家都在吵移民政策、宗教偏见、警力投入,就是没人认真反思制度漏洞在哪。 很多国家都面对一样的问题。 既想维持开放形象,又怕出现安全事故。 想照顾弱势群体,又不敢强制管理。 表面平等,实际放任。 最后导致极端主义躲在自由的外壳下坐大。 欧洲不是没经验。 2015年巴黎恐袭、布鲁塞尔机场爆炸、德国圣诞市场血案,哪个不是移民激进化后的后果? 可多年过去,治理体系还是停留在事后应急上。 一个人拿刀砍人,才让警察提高戒备。 这类“独狼式”攻击,其实从来都不是突发,是长期情绪、网络引导、社会隔阂共同作用的结果。 攻击者看似孤立,其实早已沉浸在“虚拟战场”中。 现实社会边缘人,网络空间英雄化,一旦形成反社会认知,就可能用极端方式“宣泄正义”。 这种结构,才最该引起警惕。 当然不能就此对所有移民一棍子打死。 大多数移民想的是工作、安家、未来。 但制度必须有风险筛查机制。 谁来,怎么融,哪里住,有无前科,有无激进行为,不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能等人撞了、砍了、炸了,才说“他以前没问题”。 恐怖袭击不仅杀人,还会杀信任。 像这次袭击发生后,英国犹太社区不少学校、会堂、组织开始自发停课、关门。 这是对社会安全系统的不信任。 这也是袭击者真正的目的。 让人恐慌,让族群互相仇视,让社会裂开一道道口子。 这时候,更要客观看问题。 不能因为凶手是叙利亚裔,就说所有穆斯林都危险。 也不能因为受害者是犹太人,就全盘否定舆论中对以色列政策的批评。 应该做的是,让制度发挥作用,让社区彼此理解,让情报系统甄别风险,让媒体别再煽动情绪。 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宗教多元、人口复杂、地区发展差异大的情况下,坚持依法治理、重视源头教育、建立社区联动机制,才能从根上防住极端化蔓延。 反恐不是靠武器,是靠治理。 要盯住的是极端思想,不是信仰本身。 要防住的是制度空档,不是国籍背景。 要分清的是行为风险,不是种族标签。 极端恐怖分子最怕的,不是枪,而是一个稳定、安全、彼此理解的社会。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反击。 参考信息: 《英国犹太教堂发生汽车与持刀袭击事件》·参考消息·2025-10-03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华03

华03

2
2025-10-04 10:48

吃瓜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