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也要生娃!著名经济专家郑秉文直言:生不起孩子,可暂时求助亲戚朋友,应该往前看,抓住有效生育期! 郑秉文教授“借钱生娃”的说法之所以引众怒,本质是把复杂的生育困境简化成了“找亲戚开口”的小事,完全没踩准年轻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痛点。 算笔账就明白了,养娃从来不是添双碗筷那么简单,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早算过,从学前三年到大学本科毕业,一个家庭平均要在教育上花23.3万元,这还只是平均线。 要是想给孩子报个靠谱的兴趣班、找个好点的辅导老师,费用能直接蹦到40多万。更别说学前的托育费,现在一线城市稍微像样的托育机构,每月几千块是标配,相当于普通上班族小半个月工资,这笔钱还没算进教育支出里。 再看住房这个大头,年轻人结婚生娃总得有地方住,现在一平米动辄上万的房价,掏空六个钱包凑个首付,还得背上三十年的房贷,每个月几千块的月供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哪还有余钱应付养娃的突发支出。 就像33岁的晒娃博主“茉莉爸”,生孩子前是宠物用品销售西南区代理,月薪两万,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生完孩子因为双方父母要么打工要么不在本地,请不起保姆只能自己辞职全职带娃,收入直接砍到千把块,还不是月月有。 孩子一场大病进了PICU,五天五夜没换衣服守在医院,最后还得被父母埋怨“带不好娃”,这种身心双重打击,专家怕是连想都没想过。 更现实的是,现在谁家的日子都不算宽裕,所谓的“求助亲戚朋友”更像是句空话。别说普通家庭,就算条件稍好点的亲戚,多半也背着房贷车贷,自家孩子的教育费、老人的医药费都得精打细算,哪有闲钱借给别人生娃。 而且这年头借钱容易还钱难,真开口借了,轻则落下人情债,重则亲戚都没法做,年轻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这种赔本买卖可不会干。 有数据显示,现在很多家庭的基本开支占了收入的大半,储蓄率低得可怜,遇到点意外支出就扛不住,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借钱生娃,简直是把人往火坑里推。 除了钱,年轻人更怕的是生娃后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女性。现在职场对育龄女性的偏见从来没藏着掖着,不少公司招人的时候明里暗里问“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完孩子回去岗位没了的情况也不是新鲜事。 就算不丢工作,休完产假回来,之前的晋升机会没了,薪资涨幅缩水了,这种隐性损失没人补偿。 男性的压力也不小,“茉莉爸”就是例子,放弃高薪职业全职带娃后,不仅经济上没了主动权,心理上也备受煎熬,觉得自己“被浪费了”,整夜失眠瘦了二十斤,最后还因为另一半不理解而离婚。 这种生育带来的家庭和职业撕裂,专家一句“抓住有效生育期”根本解决不了。 更讽刺的是,“双减”之后教育成本看似降了,实则更隐蔽了。资源好的家庭能花更多钱请私教、报高端研学营,普通家庭只能眼睁睁看着差距拉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能咬牙跟风投入,教育支出反倒成了无底洞。 孩子的医疗费用更是不可控,平时感冒发烧还好,真要是得场大病,几万几十万砸进去眼都不眨,一个普通家庭根本扛不住这种冲击。这些实实在在的难处,专家视而不见,反倒让年轻人去找亲戚借钱,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不想生,是不敢生。现在这些问题一个没解决,专家反倒催着年轻人借钱生娃,这种脱离现实的建议,自然没人买账。
借钱也要生娃!著名经济专家郑秉文直言:生不起孩子,可暂时求助亲戚朋友,应该往前看
兰亭说事
2025-10-04 08:44:14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