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新四军在追击汉奸时,误打误撞闯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看着停在草坪上的四架

受伤的金珂 2025-10-03 21:48:34

1939年,新四军在追击汉奸时,误打误撞闯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看着停在草坪上的四架日本飞机,廖政国大喜:“把它们炸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抗战最艰难时期,新四军指挥员廖政国率部奇袭上海虹桥机场,焚毁四架日机。 此事看似偶然,实为战略远见、战术果决与政治效应交织的经典胜利,堪称教科书级范例,绝非孤立战场插曲。 那场袭击,真正的杀手锏根本不在于烧了几架飞机,而在于它瞬间引爆了一场席卷上海的政治风暴,第二天,租界的报纸炸了锅,标题一个比一个夸张,“新四军万余人夜袭虹桥机场”,硬生生把廖政国那两个连的兵力,吹成了一支从天而降的神兵。 这种现实和宣传的巨大反差,简直就是个超级放大器,它一下就撕碎了日军占领下的死寂,让无数上海市民觉得主力部队真的打过来了,胜利的希望好像就在眼前,这消息比什么都提气,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热血沸腾,抢着要参军。 地下党组织立马抓住机会,把这股热情转化成实打实的抗日力量,一批批优秀的青年被送到部队,慰劳品也源源不断运往前线,同时,敌人的心理防线也崩了,上海的日军司令部乱成一锅粥,手忙脚乱地到处扑火,他们骨子里的傲慢和防守上的漏洞,一下子全暴露了,所以说,那把火烧掉的不只是飞机,更是敌占区人民心里的绝望。 要是没个敢拍板的指挥官,再大的机会也抓不住,战场的偶然,给了廖政国一个千载难逢的窗口,而他那股子决断力,就是把“偶然”变成“战果”的钥匙。 你想想那个场景,他的部队为了追一个叫许雷生的汉奸,跑了六十多里路,天黑以后,稀里糊涂地闯进一个被铁丝网围起来的陌生地方,还是跟着的地下党向导认出来,我的天,这不就是日军的心脏——虹桥机场嘛。 这下难题来了,这儿离上海市区太近,鬼子的援兵分分钟就能到,是按规矩向上级请示,错失良机?还是赌一把?廖政国没犹豫,他选了后者,就在碉堡里的日本哨兵发现他们、枪声响起的那一刻,他扯着嗓子就喊:“烧飞机!” 命令干脆利落,战士们的行动也快如闪电,汽油、手榴弹,能用的全用上,草坪上那四架飞机很快就成了火球,整个行动,从悄无声息摸掉外围的伪警察,到猛虎下山般的纵火突袭,一气呵成,那个晚上,廖政国这个人的机警、果断和坚毅,就是撬动战局的那个支点。 再往深了挖,廖政国他们能“误闯”到机场,其实也是一种必然,这背后,是新四军一个宏大的战略在推动,当时,党中央和陈毅传达了明确指令:“向北发展,向东作战”,说白了,就是别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主动出击,像刀子一样插进敌人的心脏。 为了执行这个战略,叶飞、吴焜带着精锐部队和地方武装,组建了“江抗”这支尖刀部队,在火烧机场之前,他们已经在无锡黄土塘、浒墅关、青浦观音堂打了好几场漂亮仗,这些胜利一步步把战线推到了上海的眼皮子底下,这才有了后来“误闯”机场的伏笔。 日军自己也“帮了忙”,占领上海后,他们觉得高枕无忧了,压根想不到一支穿草鞋的部队,有胆子也有能力摸到他们的核心空军基地来,所以,廖政国的出现,战术上看是偶然,但在战略主动和敌人傲慢的碰撞下,这火花是迟早要擦出来的,这是勇敢者应得的奖赏。 虹桥机场的火光,既是一次战术上的即兴表演,也是一曲战略上的深远序章,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在实力不对等的斗争里,高明的战略总能创造出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 而能抓住这些机会的,永远是那些有勇有谋的战士,这场看似偶然的胜利,诠释了那种敢于亮剑、出奇制胜的精神,这声音,就算过了这么多年,听起来还是那么响亮。 信息来源: 搜狗百科《夜袭虹桥机场(战役)》

0 阅读:160

猜你喜欢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