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要尸体,尽管来取,但来的时候,要举白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队日军卡车,车头竟然插着白旗,士兵们高举双手,在注视下搬运自己同伴的尸体。 这画面发生在1941年的江苏仪征,但它根本不是一次投降,而是一场关于“规矩”的较量,一场由新四军指挥官罗炳辉主导的、从战场延伸到心理的权力博弈。 罗炳辉这个人,本身就不按常理出牌,他1897年生在云南彝良一个穷苦农民家庭,本名罗德富,早早辍学砍柴挑水,18岁才加入滇军,他没上过一天正规军校,所有的本事都是从讨袁护国、北伐战争的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这种出身,让他压根不信什么教科书,只信实战。 他的战术,被日本人气急败坏地称为“罗氏阵法”,他擅长伏击和夜袭,行动快得像鬼魅,以至于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罗炳飞”,他这套自创的“梅花桩战术”,就是把部队拆散了打,不跟你硬碰硬,专门把你引到他预设好的陷阱里,这套规矩,是为弱者对抗强者量身定做的。 1941年4月16日夜间,金牛山下的战斗,就是罗炳辉把自己的规矩强加给敌人的一次完美演绎,日军中佐村田带着三百多日军、四百多伪军,想搞一次偷袭,活捉罗炳辉,他们把马蹄用布包上,刺刀套上刀鞘,想悄无声息地制定“无声进攻”的规矩。 可惜,他们算盘打错了,一个新四军哨兵夜里起来方便,撞破了这场阴谋,一声枪响,瞬间废掉了日军的所有预设,战斗立刻进入了罗炳辉的节奏,他手下的警卫连只有百来号人,却敢用大刀片子跟日军的刺刀硬碰硬,展开白刃战,当地村民也抄起锄头、铁耙冲了上来,把一场正规军的战斗,彻底搅成了全民皆兵的混战。 罗炳辉迅速把指挥部转移到预设的制高点五里墩,他只用一个排的兵力,就靠着地形优势,用步枪、手榴弹甚至石头,把强攻的日军死死压在山脚下的洼地里,天亮之后,被困的日军背靠尹家河,退无可退,彻底成了活靶子,新四军的机枪、迫击炮从各个高地开火,打得日伪军哭爹喊娘。 战斗结束,日军阵亡一百多人,伪军伤亡两百多,指挥官村田腿部中弹,狼狈逃窜,新四军仅牺牲了54人,这场军事胜利,仅仅是这场规矩博弈的上半场。 真正的较量在战后,日军有个传统,必须收殓阵亡者的尸骨回国,上级下了死命令,他们派人来谈判,想用粮食和药品换回尸体,罗炳辉抓住了这个机会,他要利用敌人的规矩,来建立我们的规矩。 他的条件简单粗暴:可以,但必须举着白旗来,而且,只能来10个人,不准带武器,村田听到这个条件气得暴跳如雷,但为了稳定军心,他别无选择,只能接受。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戏剧性的一幕,日军卡车插着白旗,10名士兵高举双手,在新四军的监视下,屈辱地搬运尸体,白旗,这个代表投降的符号,被罗炳辉硬生生植入到对方履行自身传统的仪式里,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事后,日军匆忙离开,连承诺的物资都忘了给,罗炳辉对此只说了一句话:“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得听我们的,”这句话,连同《金牛山上打胜仗》的歌谣,很快传遍了整个根据地。 罗炳辉,这位曾被蒋介石悬赏八万大洋的传奇将领,最终在1946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山东兰陵,年仅49岁,他留下的人生格言是:“人生最快慰的是…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金牛山的故事恰恰证明,真正的胜利,不只是消灭敌人,更是夺回定义“规矩”的权力,让侵略者在你的土地上,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 参考: 新华社《罗炳辉: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上级有意调韩先楚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婉拒:我们不缺干部“1945年11月
【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