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倒查9年揪出采购掮客,央企围标成军购吸血虫,这消息公布出来就有点牛了。 火箭军最近搞了一件挺硬核的事:9年采购合同翻了个底朝天,180条惩处公告密集发布,74位评标专家“被下岗”,116家供应商被踢出军购圈。 这不是小打小闹,是一次从头到脚、从过去查到现在的大清洗,谁能想到评标专家竟然自己下场做生意,央企组团围标,连名校教授也掺了一脚。 这事儿一出来,外界不禁要问:火箭军这是在清什么?清的是历史帐,打的是制度补丁,杀的是“吸血虫”。 火箭军这波操作,不只是反腐那么简单,更是在告诉所有人:军购这块蛋糕,不是谁想吃就能吃,更不能边吃边挖坑。 2016年是火箭军换了个新“马甲”的年份,从原来的第二炮兵正式升级为“火箭军”,不仅名字变了,架构和职能也来了个大洗牌,新瓶装新酒,也得有新规矩,于是采购制度也同步上了台阶,开始从“关系网”转向“透明化”。 问题是制度往往跑不过人心,改革是从2016年开始没错,但人手里的旧习惯、旧关系、旧套路却没那么快收手,所以这次倒查,不是为了追悔过去,而是为了把改革落到底,把那些“穿着新鞋走老路”的人揪出来。 更关键的是,军队装备的生命周期通常在8到10年之间。也就是说,2016年采购的导弹部件,很多现在还在服役。如果这些东西有问题,谁能保证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所以这次清查,不只是对过去算账,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安全负责任。 从时间上看,火箭军这次倒查,几乎扫了一遍自己成立以来的全部采购历史,力度之大、跨度之广,前所未有。它不是“抓几个典型吓吓人”,而是系统性地清理门户,而这场清理,不只是内部整顿那么简单,更是对整个军工生态的一次“深度除螨”。 如果说采购腐败是老问题,那这次火箭军曝光的细节,真的是刷新了“军购潜规则”的下限。 有评标专家不评标,反而“自己下场踢球”。比如那位专家,表面是评审员,背地里却通过三家自己控制的公司和投标企业玩起了“股权穿越”,一边打分,一边操盘,简直就是把评标当成了“内部交易所”。 结果如何?当然是自己的公司中标,再转包出去,坐等收钱。现在好了,被终身禁入军队采购,算是把门踢碎了。 还有更离谱的,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学教授,三年中标17个项目,金额超过40亿元,他不仅帮自己企业打高分,还在招标谈判中收“咨询费”。 更糟糕的是,他中标的一个导弹部件合格率竟然不到60%,这可不是普通的质量问题,是拿子弹换糖豆的节奏,打仗的时候出问题,不是赔钱了事那么简单。 再看供应商那一块,更是花样百出,有央企直接带着“亲戚公司”组团围标,三家公司看起来是竞争对手,实际上是“同一个妈生的”。 他们提前商量好价格,统一报价,最后以高出市场18%到23%的价格中标,九年下来,白白多花了8个亿。,这可不是撒点小钱,是把军费当成了“提款机”。 甚至连高校也没闲着,西安交大、西南交大、西安工大这三所学校,本应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结果也被点名参与串标,三年内不得再碰军队采购项目,高等教育变成了“高等投标培训班”,这操作属实惊人。 还有物流公司伪造航空运力、虚报冷链运输能力,结果被发现设备根本不适合高原运输,你说这种“纸上谈兵”,要是到了战时,物资送不到,后果能用“严重”来形容吗? 这场大清查,不只是在点名批评,更是在揭示一个真相:军购领域已经被某些人当成了“高利润、低风险”的生意场。不查,不行;不狠,不见真相。 过去反腐靠人盯人,效率低,漏洞多,但这次火箭军玩起了“高科技反腐”,从制度到技术,来了个双管齐下。 首先是“智慧采购平台”。用区块链技术把评审记录全部上链,谁评的分、评了什么理由,一个字都改不了。再用AI算法分析历史报价数据,一旦发现几家公司报价曲线神同步,立马锁定围标嫌疑,过去靠“人脑猜”,现在靠“机器抓”,效率和准确率不是一个档次。 接着是“连带责任制”,不只是违规企业被罚,连带着背后的自然人股东、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项目授权人通通被拉入黑名单,换句话说“换马甲”也没用,躲不过系统的“火眼金睛”。 制度也同步升级。今年6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出台了新版《评审专家管理办法》,明确了“谁评审,谁负责”,堵住了“评完就走、后果不管”的老路子。 评审专家不再是“打个分就完事”,而是要对整个项目质量负责。这一刀切得狠,但切得准。 这场行动也不是突然爆发,而是延续了火箭军近两年的反腐节奏,自2023年以来,火箭军已有三任司令员相继被查,这次采购清理,正是把“上层反腐”向“系统治理”推进的一步,光抓顶层不够,底下的“白蚁”不清除,房子迟早塌。 参考资料: 78家川渝企业遭军网“拉黑”!6家川企终身禁入,九洲电器、四川宏远建筑再领罚单 2025-07-08 腾讯网
火箭军倒查9年揪出采购掮客,央企围标成军购吸血虫,这消息公布出来就有点牛了。
重楼读世界
2025-10-03 19:47:13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