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江西一农民在挖新房地基时,意外挖到一个破烂木盒。打开一看却大吃一惊,只见他直接抱着木盒跑回家!很快,专家找上门鉴定为国宝级文物,提议农民上交国家,结果遭到拒绝! 1982年,江西安义县长埠乡农民龚声汉在自家宅基地挥锄时,锄头撞上一个硬物。起初他以为是石块,挖开后却发现一个腐朽的木盒。打开盒子,里面整齐码放着32枚圆形铜块,底面垫着一枚“崇宁通宝”铜钱。这个看似普通的发现,揭开了一段北宋文物的沉睡历史。 闻讯赶来的文物专家鉴定后确认,这是北宋徽宗时期的铜质象棋。整套棋子包含将、士、象、车、马、砲、卒共32枚,每枚重60克,直径3.8厘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砲”字仍保留石字旁,反映北宋时期火炮尚未普及的历史细节。盒内崇宁通宝铜钱将埋藏时间精确到1102—1106年间。 消息传开后,文物贩子蜂拥而至。报价从1000元一路飙升至万元,这对当时日均收入不足一元的农民而言堪称天文数字。面对诱惑,龚声汉起初态度坚决,甚至表示“没有三个亿绝不交出”。 转折点出现在副县长张师炎亲自登门,他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耐心讲解文物保护的意义,并列举文物上交后的补偿案例。经过多次沟通,龚声汉最终意识到这套象棋属于国家历史财富,而非个人发财工具。他主动将棋子无偿捐给安义县博物馆。 这套象棋的学术价值随着时间推移日益凸显,相较于泉州宋代沉船发现的木制象棋残件,安义铜象棋不仅年代更早,且32枚棋子完整无缺。其红白两色配置、阴底阳图工艺及楷书阳文风格,为研究象棋演变提供关键实物证据。 宋徽宗时期象棋活动盛行,朝廷还设有“棋待诏”官职。这套铜象棋的材质与工艺水平,表明其可能为宫廷或高级官员所用。如今作为博物馆镇馆之宝,它在恒温展柜中向游客展现宋代文人雅士的弈棋风尚。 龚声汉晚年生活也因此改变,政府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安排他到工商所工作。他常对来访者感慨,当初虽想要钱,但能为国家留住文物,心里更踏实。2010年江西省文物普查时,专家再度核查这批文物,确认其仍保持出土时的原始状态。 当初老龚开挖地基的锄头已锈蚀,但木盒开启的历史记忆却愈发清晰。每当游客在博物馆端详这些棋子,仿佛能看见北宋庭院中对弈的文人,也能想起那位最终选择让文物归于历史的农民。 这套北宋铜象棋的发现与回归历程,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历史责任之间的平衡。文物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使命。通过妥善保护与展示,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得以向后世诉说千年故事。 信息来源: 《收藏界》杂志社《农民挖地基挖出铜象棋,或为陪宋徽宗下棋官员所有》 安义县博物馆馆藏档案 江西省文物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记录
1999年,考古队登上6700米山峰后,竟然发现冰室中坐着一名年轻的少女,他们大
【8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