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但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科技企业,来来回回都是吃金融,房地产

阿皮历史库 2025-10-03 10:59:42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但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科技企业,来来回回都是吃金融,房地产和贸易的老本,但这些传统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科技产业的,没有科技产业支撑,未来会很被动。     香港这个城市的标签很清晰,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自由港口,这些名片几十年来都没变过。     不过其大部分经济活动还是围绕着金融、地产和贸易打转,这些传统行业在全球化时代依然可以维持,但本质上它们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依赖于背后的科技支撑。     也就是说至今香港似乎是在用旧的牌打新的局,这个牌面还能撑住吗?     过去很多年,香港的楼市就像一个永动机,外部资金源源不断流入,供不应求的市场推着价格一路上涨。     可最近两年的情况变了,2024年住宅价格继续下跌6%左右,虽然政府在年内全面撤掉了楼市的限制性政策,金管局也放宽了按揭成数,并且进入了减息周期,成交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刺激了起来,但价格依然走低,仲量联行预测2025年中小型住宅和豪宅楼价还会跌大约5%,只有租金有望小幅上涨。     这说明市场并不是短期内的情绪波动,而是供求结构的深层变化加上经济预期趋弱。     房地产曾经是香港经济的核心之一,它的降温不仅影响开发和投资,还会透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和甚至金融市场。     金融业同样是香港的压舱石,但也不能忽视全球环境的冲击。     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零售银行2024年前三季的税前经营溢利同比增加了8.4%,主要得益于外汇和衍生工具交易的收入大涨,不过净息差下降,传统存贷业务的盈利空间被压缩。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趋势,高息环境过去后,银行要更多依靠交易和投资来维持收入,而这些领域在国际金融动荡时风险更高。     金融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但外部的不确定性,比如美国利率政策、国际贸易局势,对这里的金融市场影响很直接。     金融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系统来支撑,从交易撮合到风险管理,从清算结算到跨境支付,这些背后都是高科技的成果。     科技投入不足,久而久之会削弱竞争优势。     贸易方面,香港依然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作为自由港口和连接内地的重要通道,其贸易总量仍然可观。     2025年第二季度,本地生产总值继续增长3%以上,出口表现强劲,特别是对内地和亚洲市场的出口增长明显。     但这样的增长更多是得益于区域经济的稳步扩张和政策上的便利化,一旦大环境有变,刚性支撑并不多。     尤其是美国维持较高关税水平并且政策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这将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流向和订单稳定性。     这个问题的根子就在于科技产业的不足,这并不是说香港完全没有科技布局,事实上香港特区政府这几年在推动创新科技方面下了不少力气,但是这些努力距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距离。     科技企业的成长需要长周期投入,而香港过去习惯于追求短期回报的商业环境,对这种模式不够友好。     从全球视野看,城市的竞争已经越来越依赖创新能力。     香港有其特殊性,继续靠着金融、房地产、贸易这几张旧牌其实未必不可。     但重点就是,现在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今非昔比。     全球科技巨头在推动产业变革,新技术一旦成熟往往会颠覆旧的商业模式,所以香港或许也要不断叠加新的竞争力才行。     科技产业的缺失是短板,也是潜在的增长点,如果不去弥补,未来的经济波动会更频繁,而且抗风险能力逐渐下降。     未来的香港可以不必做“亚洲的硅谷”,但一定要保住活力,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节点之一。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