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石油谈起。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是一条可以看清当前大部分地缘政

天天纪闻 2025-10-03 10:46:45

今天,我们从石油谈起。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是一条可以看清当前大部分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冲突的主线索。   如果石油是一个“符号”,那么与它关系最紧密的就是“美元”。   1971年是全球货币体系的分水岭,这一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维系二战后全球经济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倒塌。   失去黄金锚点的美元面临信任危机,美国急需为自己的货币找到新的“压舱石”,而当时占全球能源消费主导地位的石油,成了最佳选择。   仅仅两年后,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一项改变世界格局的秘密协议:沙特承诺其所有石油交易都将以美元结算,作为交换,美国将为沙特提供军事保护和武器供应,石油美元体系就此诞生。   这一体系的运作逻辑直白而霸道。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组织,OPEC很快在沙特的带动下纷纷采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   各国要进口石油,就必须先储备足够的美元,这直接导致美元需求激增,即便脱离了黄金本位,依然牢牢占据着全球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全球美元储备占比超过70%,而这背后正是石油贸易的强大支撑。   美国通过掌控石油交易的货币结算权,间接控制了全球资本流动:当产油国获得美元收入后,又会将这些“石油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回流美国,既支撑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又为其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这种“石油-美元-美债”的循环模式,让美国得以用低成本的方式维持全球霸权,石油也由此从单纯的能源商品,变成了美元霸权的象征符号。   任何试图挑战这一体系的行为,都会引发美国的强烈反击,而这些反击往往成为地缘政治冲突的导火索。   2000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将石油出口结算货币从美元改为欧元,这一举措直接触碰了美国的核心利益。   尽管当时欧元对美元汇率还处于弱势,但这一示范效应让美国坐立难安。两年后,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战后伊拉克石油贸易迅速恢复以美元结算。   无独有偶,2009年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提出建立“非洲统一货币”,计划用黄金第纳尔替代美元结算非洲石油贸易,这一构想同样未能得逞。   2011年,北约介入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倒台,黄金第纳尔的计划也随之夭折。这两个案例清晰地表明,石油美元体系早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美国维护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任何挑战都会被视为对其核心利益的侵犯,进而引发剧烈的地缘政治动荡。   然而,随着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石油美元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受美国制裁影响,俄罗斯和伊朗率先开启了去美元化进程。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2024年透露,俄罗斯约80%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使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其中40%用卢布,40%用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占比已降至极低水平。   特别是在中俄能源贸易中,2023年超过90%的交易采用两国本币进行,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占其出口总量的45-50%。   俄伊之间则启动了“石油换商品”计划,俄罗斯每天从伊朗进口10万桶石油,同时向伊朗提供价值450亿美元的商品,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完全绕开美元结算。   这种模式不仅帮助两国规避了美国制裁,还为其他产油国提供了新的贸易思路。   欧盟也曾试图摆脱对美元的依赖。2018年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后,英法德三国推出了INSTEX结算机制,旨在通过独立于美元的渠道与伊朗进行贸易。   但现实却十分骨感,由于担心遭受美国的次级制裁,绝大多数欧洲企业对该机制持观望态度,运行数年间实际交易屈指可数,最终沦为象征性的政治工具。   这一失败案例凸显了美元霸权的顽固性:即便美国的盟友想要寻求战略自主,在强大的美元体系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   不过,去美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除了俄罗斯和伊朗,印度在进口俄罗斯石油时也大量使用卢比结算,沙特阿拉伯也开始考虑用人民币结算部分对华石油贸易。   这些碎片化的尝试虽然尚未能动摇石油美元的根本,但已在体系上撕开了一道道裂缝。   石油美元体系的兴衰,本质上是全球经济权力格局变迁的缩影。美国通过将石油与美元绑定,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红利,但这种以单一国家货币为主导的能源贸易体系,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和地缘政治冲突。   当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当美国频繁将美元作为制裁工具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替代方案。   从俄罗斯的本币结算到俄伊的以物易物,从欧盟的INSTEX尝试到中国与沙特的人民币贸易,这些努力都在推动全球能源贸易向多极化货币结算体系演变。   未来,围绕石油和美元的博弈仍将是地缘政治的核心议题,而这场博弈的结果,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与世界格局的走向。

0 阅读:11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